-
《寒夜》读后感_1100字
(2019-08-05 12:53:38) 读后感 -
《寒夜》读后感1100字
这是继《憩园》之后我读的第二本巴金先生的作品。初次大篇幅接触巴老的文字,让我感觉像认识一个新朋友,他让我好奇,让我想走进他的世界去一探究竟。
巴老的文字很朴实,着眼点非常的接地气。想起了《憩园》里姚国栋说黎先生那般,“你的文字太小气了,只会写些小人物小事情,要是我,我就讴歌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英雄大事情。”这里面的黎先生或许就是巴金先生的缩影。
巴老的作品大多以家为主题,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万千个中国小家的悲欢离合就能映射出中国社会这个大家的时代特征与风云变幻。每个人都有家,每个家里都有争吵、矛盾、怨恨、无奈、苦痛以及爱与欢乐。
巴金先生运笔细腻,描写十分得当,尤其善于刻画不同地位、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的心理活动以及当事人该具有的言语和行为。私以为,这正是由于巴金先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人性,善于换位思考。什么是好的文章?好的文章在我看来只有一个无上标准:真实。唯有真实的文章才能够打动人心。巴金先生在回读者来信时也说过,写出好作品的秘诀就是“把心交给读者。”其实这也不外乎是用真实,用真情打动人的另一种描述。
《寒夜》里汪文宣、曾树生、妈三人性格迥异,形象十分鲜活,仿佛直到70年后的今天仍然那么年轻。全书始终笼罩着寒夜般阴郁、绝望、沉重的基调。每当看见有关树生的描写,“温柔地笑”,“踏着高跟鞋轻快地走进大门”,“满脸笑意地望着宣”,我眼前就仿佛从黑黢黢的天空里捕捉到一丝穿透云层的阳光。我同情树生,她没有错,在那样一个家庭,身处那样的处境两三年,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再怎样也是难以忍受的。让树生临去兰州时内心激烈斗争的,让文宣病痛昏迷中低唤树生名字的,让文宣黑夜躲在被子里低声呜咽的,都是因为爱,我认为这是巴金先生《寒夜》里十分隐晦又十分明显又最高贵的东西。倘若在那样一个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旧社会,人人麻木不仁,如行尸走肉般被生活压迫得绝望而冷淡,就绝不会出现树生几次吵架离家出走后又回来;看见文宣喝醉呕吐后绝不会急切地走上来温柔地搀扶着这个与自己婚约都没有的男人回家;当陈主任邀请她一同去兰州时她绝不会内心挣扎、犹豫;去了兰州也绝不会每月寄钱,关心文宣病况;回到重庆民国路的三楼得知人去楼空时也不会懊悔、自责、难受和落寞。这一切我认为,都是源于她和文宣之间的爱。
人类的爱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是最高贵,最伟大,最不可磨灭,最不会屈服的一种情感。爱始终贯穿《寒夜》,文宣对妻子的爱,妻子对文宣的爱,母亲对文宣的爱,这都是吃人的旧社会无法打击清除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