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奥斯维辛:一部历史》读后感_1800字

(2019-08-23 08:36:12) 读后感

《奥斯维辛:一部历史》读后感1800字

人的骨子里是善恶并存的,是抑善扬恶,还是抑恶扬善,所处的环境与情境非常重要。但环境和情境永远不该成为恶人开脱罪责的借口,只有惩罚恶行,才对得起人性中的善良,然而奥斯维辛的历史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慰藉。

---题记

牛津大学历史学家、英国BBC著名历史节目制片人劳伦斯·里斯本着孤证不举的专业态度用十五年的时间走访了奥斯维辛的受害者和害人者,还原了奥斯维辛的历史原貌,他不仅仅是讲述受害者的凄惨经历,更主要的是\揭示犯罪者心态不是少数虐待狂或变态者的心智失常,而是无数心智正常者的心灵黑暗之地\,这是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的不同之处。

奥斯维辛,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1940年至1945年期间被杀害的遇难者达100万以上,百分之九十是犹太人。作者在本书中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奥斯维辛是如何由集中营逐渐演变成灭绝营的?灭绝犹太人是希特勒一个人的决定吗?那些纳粹党卫军对他们所做所为后悔吗?人性的堕落有底线吗?

奥斯维辛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杀人魔窟,最初是关押德国政治犯的,两位纳粹头目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起先都认为从肉体上消灭一个民族本质上来说非常不德国,是很不体面的行为。但在之后的十八个月内,“从肉体上消灭一个民族”却一步步地变成他们拥护的政策。犹太人从最初受鄙视,没收财产,取消公民权,到赶出家门住进隔离区,佩戴犹太人标识,关进集中营,到集体遭屠杀,恶就是一点点儿的累积。最初是枪杀,这给执行枪决的党卫军带来极大的心灵阴影,后来在讨论如何更专业,更有效率地进行屠杀的万湖会议上,十五位政府官员其中有八位拥有博士头衔,这些德国的精英知识分子提出了富有创意的杀人主意——用毒气进行工业化的大规模屠杀,这就把种族灭绝的杀戮之恶推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罪恶中。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奥斯维辛的历史也是鲁道夫·霍斯,这位奥斯维辛集中营最高指挥官的奋斗史。在执行上级的命令中霍斯和他的属下们积极地勤勤恳恳地富有创造性地工作,使得奥斯维辛由集中营演变成灭绝营,杀人数量也由最初几百人发展到一个月15万人左右。

通过对奥斯维辛演变发展的探究,里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灭绝屠杀犹太人并不是希特勒一个人下达的命令,而是“许多纳粹分子都为此尽心尽力。下层的主动性和推波助澜,是灭绝朝着越来越激进的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恶就是在这种累积式激进下发生的。\纳粹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精心设计,并按部就班地要把奥斯维辛建成一个杀人魔窟。这个现在恶名昭著的集中营乃是纳粹在不断出现新问题的过程中,一次次临时调适和改变所累积的结果。它的演变成为纳粹极权统治“累积式激进”的一个缩影\。

后来的奥斯维辛审判基于灭绝命令是希特勒下达的,多数人是在执行命令这一观点大多数在奥斯维辛工作过的人员没有受到惩罚,几十年后里斯找到他们中的一些人,他问其中一位如何看待帝国生活,那位原党卫军给出的答案是\幸福\,1942年,21岁的格伦宁派驻奥斯维辛,这位前党卫军直到年老,他依然觉得一生都在做他认为“正确”的事,只不过所谓的正确,已昨是今非。霍斯在被处决前写就的自传中没有发自内心地认为他所做的一切从根本上是错误的。\当然,他确实在自传里写道,他“此时此刻”认为灭绝犹太人是一个错误,但这只是一个策略上的失误,因为它让德国成为全世界仇视的对象\。归因,\纳粹统治在政治、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形成了一种对每个人的行为都发生毒化影响的环境,统治者全方位、彻底地控制这个环境——这就是极权主义\。萨特曾说\恶只有做出来才会知道\,极权主义之下恶行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人性的堕落毫无底线。一位名叫弗里茨·克莱因的纳粹医生说,“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如果一个病人的阑尾坏死了,我会把它切除。犹太人就是人类坏死的阑尾\。

记得多年前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以色列的摩萨德全球追捕纳粹头目艾希曼并将他带回以色列处死。这本书让我理解了犹太人花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就为了带艾希曼回国受审判为的是什么,有些事情无论有多少客观理由从道义上永远不可原谅,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的国人对日军的战俘太过仁慈了。

奥斯维辛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黑暗与复杂,人的骨子里是善恶并存的,是抑善扬恶,还是抑恶杨善,所处的环境与情境非常重要。但环境和情境永远不该成为恶人开脱罪责的借口,只有惩罚恶行,才对得起人性中的善良,然而奥斯维辛的历史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慰藉。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