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时的大学》读后感_1000字
(2019-09-12 18:22:51) 读后感 -
《那时的大学》读后感1000字
如果三年前,或者更早,能读到这本书,我的大学三年多可能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副样子。那时的大学,民国时期的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国外名校,跟我所在的大学,又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情形。也许这正是为什么中国后来再无大师的原因吧。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浮躁气息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学,也在也不是曾经那个“有大师之谓也”的学术净土,相反,大学与一些职业学院越来越趋于相似,因为现在的社会,已经忘记了大学的根本目标在何处了。所谓的“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以往及现在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所以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专一的知识外,还养成一个清楚的脑子,一颗热烈的心,这样他对社会才可以了解,判断,对以往现在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才可以欣赏。有了清楚的头脑,热烈的心以后,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如何,那是他自己的事,他不能只接受已有的结论。一个学校如果能这样做,也就成了宣传,训练出来的人也就成了器,这就是职业生与大学生不同的地方(胡适)。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常常是去西方国家学习中华文明所缺失的东西,主动承担起变革的重担,并非将学问看做谋生的职业,而是一种提升自我我改变国民素质的工具。师从他们我们将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分析问题的方法,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独立清醒的头脑,而这些,在当今的大学却成为最不重要的一隅,被老师和学生共同置于不屑之地。老师不想讲,因为没有这个水平,就算有一定的水准,学生也不愿听;而学生更以求职与富足的生活为在大学学习的最终目标,高考时一心朝着名牌大学奔去,却忘了他们究竟想在这些高等学府中汲取何种“营养”,这种营养,绝非仅仅用于求职。
关于读书。周作人先生的文章对于我来说有些难懂,而朱光潜与胡适先生却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书不在读得多,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心花意乱,空手而归。其实这本书就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其中有些理论和观点,我也大致记不很清,这就需要读第二遍,第三遍,每一遍都会有每一遍的收获。
一本好书如同相见恨晚的知己,若能早早发现读书的美妙该多好,好在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能重新认识书籍,也不枉这些大学美好时光时光。虽然现在的大学不如从前,但是我的心里却有一个不一样的“大学”。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