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潮》读后感_1000字
(2019-10-09 21:51:39) 读后感 -
《西潮》读后感1000字
做一点改变
我是由《西南联大》结识到《西潮》这本书的,这本书是蒋梦麟先生用英语写完后来翻译成中文的自传,从1842年到1945年,这一百年是中华民族最孱弱无力、不堪一击的年代,看到《西南联大》里那些“90后”的爷爷奶奶诉说在联大上学时虽然条件艰苦但依然能够在轰炸过后继续上课,老师一门心思做学问学生一门心思学知识,尤其是许渊冲说到在前方需要大量英语翻译时果断报名为国家献上一份自己的力量,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份深深的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西潮》中所写的与《西南联大》重合的年代是国民党统治的年代,纪录片充分肯定了国民党对西南联大迁往昆明的大力支持,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转变,因为之前主流媒体报道这个年代基本上是战乱以及内战的具体情形,而这种转变的意义在于开始客观评价这段历史,肯定了西南联大为我国培养了世界级的人才,更不惜笔墨的把西南联大形容为教育界的奇迹。
201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40年,40年里祖国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充分显示了后发优势,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都已位居世界第一,华为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苏宁是全球最大的电器连锁零售企业,甚至很多当年被仰望的标杆公司都已经凋零,如美国的摩托罗拉、欧洲的诺基亚,乃至日本的三洋和松下.我们的企业需要从追随、亦步亦趋到引领、创新的转变,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创新需要以人才为根本。而且,很多人会问,中国有那么多的高校,有那么多优秀的企业家,可是为什么出不了一份硅谷?其最大的区别恐怕在于:硅谷形成了人才——高校——资本——公司的生态型环境,在这一生态链中所有的资源配置都是建立在成熟公开的法治土壤之上。而在中国,却往往因制度建设滞后而阻碍了创新及人才的涌现。在现行的高校科研体制下,若一个科学家欲将某一技术进行产业化开发且从中拥有个人产权,那么,产业做得越大,他的犯罪概率就越高,且犯罪金额越大。当高校的教学模式和科研体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时候,就是需要改革的时侯。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写道:“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改变,是因为害怕未知。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仰望天空,风在动,云在变,世间一切皆如此。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年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会焦虑浮躁,但都必须适应。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