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识读本:福柯(中文版)》读后感_1200字
(2019-09-03 01:20:20) 读后感 -
《牛津通识读本:福柯(中文版)》读后感1200字
很难描述我学到了什么,更别问同意与否。然而,难读但还能读的的书(只要不是故弄玄虚)自有迷人之处。
作者挺照顾人了,一个意思会变着法儿解释几句,可以前后几页对照(也需要这么对照);但然后,上个意思和下个意思又有逻辑关系,狗熊掰玉米式地读,就会不明白了;章与章之间大概也有联系,比如不读后文,就不明白福柯和主体性有什么仇,非要推崇填字游戏一般的小说?
于是二刷,但到此为止。我本希望把整本书串起来,但没空一次读完,上次读的又只剩印象了。就像《记忆碎片》的男主,丧失了短期记忆,只有惯性,杀几个John G 也不自知呀。
而且,一些名词虽然有零散的描述,但单看这本书猜不透意思(现象学、考古学、系谱学……),再读也白瞎,甚至不如搜索一下。真想寻根究底,还是读别的吧。
本书主要章节有文学、政治学、考古学、系谱学、哲学、疯癫、惩罚、性(现代、古代)。听说《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是福柯最好读的两本书,果然,讲它们的两章也比较简短易懂。
然而,正是从这两章开始,感觉上和前文很矛盾。此前,主体性似永不可得,起源通通不堪一击;自此,福柯揭露束缚人的东西,甚至希望改变世界,先是找疯子,又找边缘群体,还有古人生活哲学。问题来了——
果真没有主体性,揭露又有何用、改变如何可能?或者我搞反了,主体就是限制,那不存在的东西怎会束缚?
反正,福柯向往自由吧!
而且是极高标准的思想自由。思想在任何时代都有物质条件限制,是历史的偶然。从政治理论出发的讨论也妨碍新观点。关注就是控制。差不多他想到什么,都认定此外还有限制。
没关系。我读这本书,也是读出来什么都觉得不解更多,读出来的也怀疑不是那意思。但这不能否定我读到了一些、思考了一下,而且挺享受。错又怎样?wrong 下面还有not even wrong 呢。
佛系都是无奈,阅历、智商再偶然,也限制人。何来自由呢?
书中有很多关于人的说法:丧失自我的小说,只有功能的作者,主体的边缘化,驯顺的肉体,努力创造自己的现代人,经验-先验双重复合体,实例(科学例证&关注的对象),自我阐释学,个体自觉,古代人……有一回事儿的,有不一回事儿的。具体怎么回事儿,大家自己读吧。[晕]
为逃避限制,福柯分散自己的主体性,以免于其一。对于没有这种(固定于某一身份的)恐惧的人,他表示“我们来自不同的星球”。我觉得,作为一个研究政治的人,他这方法很奇怪、很个人。
当然,我这儿给他安身份了。可评论一个人总要提到做过的事吧?而且,一个人身份再多,也彼此联系呀。
本书不关注福柯的生活,还理直气壮:既然他的作品与生活紧密相联,何不从作品认识他的生活呢?对此,我起初觉得八卦也是调剂,不然太难读了;但二刷就觉得没有为好,省得打断本就不好理解的上下文,便佩服起这位不用八卦吸引读者的作者了。[强]
以我昏昏,不可使人昭昭。书评权当记录,分享我怎么读的、读了什么、想了什么——以上。[爱心]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