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读后感_1100字
(2019-08-09 15:26:54) 读后感 -
《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读后感1100字
信息技术及网络媒体确实为信息的传递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技术作为中性词,却给人类的认知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很多曾经只在想象中出现的情景,如今已变成日常。信息传递越来越快,公共环境越来越透明,也让人的道德陷入了某种难以评判的困境。一方面,道义上的监督借助网络平台得以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现实,另一方面,私人与公共领域的界限愈加模糊,道德的评价变得更加随意。评判事物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让每一个使用的网络的人需要在顷刻间直面自己的良心,价值观,然而人认知上的局限性注定这样的主观感受没有办法像机器一样作出即刻的后果估计。网络的虚拟性麻痹了人的自我审视,太多的人可以毫无担当,毫无顾忌的展现自己的言论自由,殊不知,现实环境中的自由,往往是规章制度下的自由,无限的自由既是不可能也是可怕的,更不论,权利往往是与义务相生相伴的,二者缺一,都将摧毁公平的体系。人性的脆弱以及人的缺陷,注定了自我意识的膨胀,必然带来惨痛的社会价值观扭曲,这也是现代民主社会,所面对的新一轮民主暴政的挑战。宪政民主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民意的拓展,但网络的强效性,再一次让错误民意也是民意的民主悖论,堂而皇之的走向前台。毕竟,我们的任何判断是建立在信息全面性至上,过大的信息量,只会令人的判断更加迟钝,而这也就给“”错民也果“”钻了空子。作者通过不同的例子,来描绘新的道德审判时代的来临,想来作者是厌恶与恐惧的,也试图找到一些对抗网络攻击的措施与办法,但私以为,其认知存在错误的概念。从其对乌合之众,路西法效应的批判来看,作者强调了人类主观意识的绝对主动性,而极为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作者看来,人的情绪受到传染是错误的,因为网络将个体分隔,没有了传统环境对人的影响,但私以为,网络虽为虚拟的,但通过网络渠道获得的信息本来就存在主观的偏见,只是同一主题我们能获得的观点更丰富,但人往往会偏向于他们所相信的,情绪的传播依旧是有方向性的。网络早已成为主流的价值观集合,其对现实中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早已有了巨大影响,无异于传统信息载体,因此诸如群众,集体这样的词汇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是在加强,个体在信息环境中,尽管有了更多自我阐释的机会,但由于信息源的类似,大多数人的观点其实是越发同质化。而且通过网络,也更容易找到同样想法的人,群体变得更容易组成。在信息收到严格管制的非民主社会,这样的倾向更加明显,群体的激情随着群体的扩大,变得更加激烈与广泛。作者谈了很多感受,但缺少更加深层次的分析,这绝对是人类心理机制的根本展现,值得深究,我已然没有看到答案。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