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读后感_1400字
(2019-09-26 08:05:18) 读后感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读后感1400字
注:作者极似名家,只是白马非马的语言游戏玩的过度多了,不仅把读者弄得云里雾里,自己又何尝有答案呢?不过就从探讨的角度而言还是非常有趣的。
注:至今看到对于这个话题最为有趣的探讨。人生的意义,本质是存在的意义,这又包涵了对于两个问题的解答:“为什么存在”和“存在为什么”。前者的答案很显然是唯一的,但其实又包涵了两点疑问,对“为什么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的质疑和基于这一前提下探究“存在的起源”。对于前者人类可能永远无解,就好比你想知道上帝为什么创造这个世界而不是不创造这个世界的同时你还想知道上帝到底是谁创造的?后者人类也许能解释一半,因为尽管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完善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或是推出了一个能够解释宇宙如何由最初的源头变成今天这样子的新的理论,我们无法保证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在宇宙的初始态之前又是什么?这又回归了“为什么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的疑问。至于第二个大问题,“存在为什么”,在我看来也需要分为两种情况来解答:“自己存在为什么”(个体视角)和“人类存在为什么(总体视角)”。个体视角也可以理解为主观视角,这意味着“自己存在为什么”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而需要自我解答,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定义或自己探索或自己决定;总体视角则对应群体的客观视角,这一问题由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来解答较好,但我想它的答案已经是现成的,因为前人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了,人类作为兼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智能生物,存在的本能就是为了生存、繁衍、尽可能保存群体的历史遗产以及尽可能促进群体的未来进步。往往对于“人生的意义”这一问题的解答感到为难以至于对于“人生的意义”到底算不算一个问题产生的质疑,其原因都可以归结为此处最后的总结:“人生的意义”是一个包涵了永远无解、或许半解、个人自解和已然有解的各问题的问题集合。
人生没有既定的意义,这就为每个个体提供了自主创造意义的可能。如果我们的人生有意义,这个意义也是我们努力倾注进去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现在通常的做法是,由政府颁布一种人生的意义,写在教科书里面从小灌输给孩子,以为只有这样孩子长大了才不会失去人生的意义,不会感到“空虚”。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
作者从贝克特的这种“次级的”后现代主义倾向中引伸出了他认为合理的东西,即虽然排除了人为的意义,但却仍然认为“事物必须内在地有意义,而不是靠我们钻研出意义”(第64页)。现在问题在于,这种客观事物的“内在的意义”如何能够被我们所知道、所把握。
孤独的新教精神胆怯地在黑暗中摸索,这会是为那些相信人生由自己创造的人感到忧虑的原因吗?既是又否。否,因为创造自己的人生的意义,而不是期待意义被预先给定,这是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主意。是,因为这应该是一个清醒的警告:人生的意义不是自己能够随心所欲创造的,它并不能免除你的一项责任,即在常识之下证明任何使你的人生有意义的东西的合理性。
人生若不包含人们没准备好为之赴死的东西,这种人生就不可能富有成就。
如果人生有意义,那个意义肯定不是这种沉思性的。人生的意义与其说是一个命题,不如说是一种实践。它不是深奥的真理,而是某种生活形式。
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这样一个危险无处不在的世界中,我们追求共同意义的失败过程既鼓舞斗志,又令人忧虑。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