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课(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读后感_1500字
(2019-09-21 06:52:02) 读后感 -
《幸福课(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读后感1500字
“幸福”,抽象又具体的字眼,它是一种状态,但更多地是一种感觉。不知道幸福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才算作幸福,但是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和心态,经常让自己觉得快乐和充实就是幸福了吧,估计这也是这本书的初衷,就是让更多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清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状态,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为什么焦虑、为什么纠结等等,从而克服不良状态,走向幸福。按照书中的观点看,上面的说法是不完全对的。因为我们有时候越想摆脱一种困境,却越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时候,从事物的反面看待和解决反而会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有时候放弃治疗反而比将注意力集中于怎么治疗上更有效,这是因为,过分关注如何治好会让自己过分担心和忧虑,进而更加确信自己”有病”,而放弃治疗却会让人抛开这些,自然地不去想它烦恼自己也就消失了。
拿自己举例子,近几天,学习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在实验室的很长时间都用来听书了,虽然知道自己当下的任务,却往往不想干自己手边的事,因此就听书、背单词,干一些简单又能让自己稍微安心的事。可是过后,却又觉得自己不分轻重缓急,只能将计划打乱。个人深究原因,觉得可能是因为手边的事有难度,所以迟迟不肯开工,又或者是倦怠了,只想一直拖着,再或者就是因为对于即将来临的小挑战有几分把握,所以并不很上心。这种状态下,不由得思考起人生和忙碌的意义。无论是做科研也好,还是做其他工作也罢,忙来忙去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饱腹,功名,权利,还是其他……可是,如果在有基本生活不愁的情况下,忙来忙去又是为了什么呢?就像庙里的和尚,待在寺庙里,不用劳动,按时吃斋,诵读经文的时候让自己更静,的确很安静、专注、无欲无求,可是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可能求几天的安静是好的,如果长期过这样的生活也会受不了吧。所以,内心的宁静不在于深居古刹,吃斋念佛,重心里时常有明确的目标和声音指引,做事专注,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才求得自己内心的宁静,这样也会感到更加快乐吧,即使不是大多数人定义的快乐,但是心安的感觉只有自己知道,这是多么不可求的啊。如果能达到这种状态,无谓世俗的成功和失败,内心平和而强大,世俗上的价值和有意义还会很难达到吗?
幸福的本源关键在于塑造自我,把自己当自己,把自己当别人。把自己当别人需要我们经常倾听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感受,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样就更能理解自己此刻的举动,更好地认识自己;把自己当自己就是要好好珍惜爱护自己,在理解自己感受和行为的基础上,自己引导自己,顺从自己的本心,求得心安。
突然想起,最近听《红楼梦》里面的事和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周边的事,越来越觉得做自己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是要有付出和依赖的,但一定要有自己空间和界限。嘴边的话不能乱说,独立的精神和行动要有,这样幸福的感受才可能长久。否则,亲密就变成了疏远,有序就变成了无序,即使刚开始感觉不错,但最后也一定会因为界限不明而心里不快。
读的好几本有关心理学的书籍里都提到了各种心理学效应和关注自己的情绪、感受,觉得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动物,自己有时候完全会被自己心里的感受带偏,有时候这是自我保护和防御,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转变,甚至都察觉不到自己在思想、行动上的转变,因此更应该关注自己、关爱自己。心理学也是一个很大的范畴知乎盐系列提供的是精炼,要系统性地探索,还要多读系统性的书,多留心观察。本来想就书里的内容分类来写的,但是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了,因此,这本书还可以再回头看看,从中定能够有新的体会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