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洗脑(珍藏版)》读后感_2300字
(2019-09-05 03:14:15) 读后感 -
《品牌洗脑(珍藏版)》读后感2300字
《品牌洗脑(珍藏版)》|洞悉品牌营销的动机
文|Sinopec淡然
本书作者马丁.林斯特龙,书中通过了解当今最新的“隐形说客”如何蓄意用品牌给我们洗脑,让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学会反击。
本书的目的不是让你停止购买——已经证实了这的确不可能,而是训练你并给予你力量,让你对于我们买什么和为什么买做出更加精明的、稳健的和明智的决策。你终究还是要学会适可而止。
一、买吧,买吧,宝贝! 品牌从我们在娘胎里时就开始营销了。
成年人的品位和喜好,无论是关于食物、饮料、衣服、鞋子、化妆品、洗发水,还是其他什么,在儿童早期就形成了。
1、恐惧对我们的影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生物学家迈克尔·范泽洛(Michael Fanselow)补充道:“恐惧远远比理性强大……恐惧已经进化成了一种机制,保护我们免受生命威胁,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没有什么比恐惧更重要。”
在左翼政治网站“每日科斯”(Daily Kos)上有一篇讲政治性的散播恐惧的文章:“当我们感知到威胁时,身体就会进入自动的模式,把血液传输到身体的一些特定区域,让血液远离大脑。呼吸反应也会降低脑部供血,从而让人无法清晰思考。也就是说,脑部缺血会让人变得愚蠢。”另外,一个题目为“扩展的并行处理模型”的学术研究指出:身处恐惧中的人们希望能认真地思考对信息的反馈,然后根据这些说服信息的建议来中和恐惧的情绪。
迈克尔·范泽洛(Michael Fanselow)补充道:“恐惧远远比理性强大……恐惧已经进化成了一种机制,保护我们免受生命威胁,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没有什么比恐惧更重要。”
恐惧是一个强有力的隐形说客,你最好相信营销者和广告商都清楚这一点,而且会不遗余力地充分利用它。
2、没什么好怕的——除了“未来的自己”。
全景恐惧”(panoramic fear),即“一种无法抵挡的失控感,促使消费者急于去寻求任何形式的安慰。
全景恐惧”(panoramic fear),即“一种无法抵挡的失控感,促使消费者急于去寻求任何形式的安慰”。
3、重组大脑,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更新大脑的思维架构。
根据一项1999年的研究,我们的大脑对于游戏的反应和对于毒品、酒精以及高脂肪食物的反应是相同的——都是释放出更多的、令人愉快的多巴胺。
事实上,该研究发现,任何一种变得逐渐困难的重复性活动——随便一个游戏玩家都知道,就是游戏通关的秘诀——都能提升我们大脑中的多巴胺含量。
真正的上瘾症是生理上的,“重组”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对某种物质或某种行为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而释放出足量的多巴胺以满足我们的某些渴望,或让我们觉得“飘飘然”。
侥幸获胜的感觉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系统,特别是腹侧纹状体和前脑岛——当我们赌博时也有这样的效果。“这些脑部区域也和学习系统相连,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在每次侥幸获胜时都会受骗,认为我们在获取新的信息。”另外一个研究指出,像《魔兽世界》那样的游戏“充满了挑战,从而会产生强大而清晰的奖励效应,似乎是特意要让玩家的多巴胺路径(该路径是兴趣、专注和奖赏的中介变量)被激活和产生共鸣”。
但是这对于公司和营销者来说,比压制Play Station和Wii的销售意味着更多。因为精明的营销者们发现,如果游戏设计得对路,重复地玩不仅可以让我们被游戏本身吸引住,还可以重组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沉溺于购买和购物的行为。
因为精明的营销者们发现,如果游戏设计得对路,重复地玩不仅可以让我们被游戏本身吸引住,还可以重组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沉溺于购买和购物的行为。
我们的大脑只是想一直玩下去,那种“差一点点就赢了”的感觉确实能激发多巴胺的释放。
是的,营销者正利用游戏让我们沉溺于购物,就像任何游戏一样。有一个研究指出:“当习惯性的游戏教会大脑去重组奖赏机制时,大脑就会改变自己的动机刺激物。大脑释放出多巴胺来奖赏令人愉悦的活动,比如自然的习惯,像吃饭或性……或者诸如注射化学物质的习惯,以及参与刺激性的行为(比如赌博或网上购物)。”
当习惯性的游戏教会大脑去重组奖赏机制时,大脑就会改变自己的动机刺激物。大脑释放出多巴胺来奖赏令人愉悦的活动,比如自然的习惯,像吃饭或性……或者诸如注射化学物质的习惯,以及参与刺激性的行为(比如赌博或网上购物)。
二、习惯性让我们不知不觉陷入大脑持续重复的刺激区,不觉得就深陷入“从众”。
人真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一方面,害怕自己跟不上社会潮流,而被时尚抛弃,害怕别人说落伍,迫于同济压力而不得不去跟风,意识上随大流。
比如最近大火的游戏,人人都在玩,自己不去玩就感觉自己out。而另一方面,又很反感这些很大众的东西,去追求小众,觉得那才能彰显自己的独特,并还因此产生一些带有自欺性质的优越感。
亚洲人是全世界最容易被洗脑的。在亚洲国家,一个男人拥有五六块昂贵的瑞士手表,或者一个女人省吃俭用就为了买一双普拉达的鞋子,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亚洲,甚至比美国更甚,人们会通过着装评判一个人。但是真正有趣的是,在那里,品牌偏好是有社会传染性的。
大多数亚洲女性拿路易·威登的手袋不是因为她们迷恋这个品牌。
正如一个专家所解释的那样:“‘适应’的能力和需求是一个强大的驱动力。亚洲是集体主义的社会,群体身份比较重要。
三、希望之瓶 健康、幸福与心灵感悟的代价。
1、我们买的东西通常不仅仅是物品,还有那个物品所承载的一种理念。
无论是健康、幸福、开悟,还是社会责任,正是这种相当普遍的心理倾向,让我们在这一章中要讨论的隐形的说客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2、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洞悉品牌营销的动机。
营销者总是不断的利用恐惧、性、名人、新时代的承诺、不安全感、怀旧情绪、数据挖掘等,在向我们兜售产品的过程中勾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梦想和渴望。
其实,我们离开母亲的子宫之前,营销者们就开始瞄准我们了,而且对我们进行超长时间的持续关注,为的就是把我们打造成他们的终身客户。
推荐四颗星!
(本文己在其他网络平台已经发表。)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