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北京1643(知乎「一小时」系列 HOUR:008)》读后感_700字

(2019-08-12 10:08:46) 读后感

《北京1643(知乎「一小时」系列 HOUR:008)》读后感700字

与明朝那些事儿一样,以这种方式罗列更为方便简明扼要。

主角:户部司务司主事蒋臣

时间:在崇祯十六年六月,至崇祯十七年三月北京城攻破

背景:明末东北后金政权日益强大,对关内虎视眈眈,东北战事吃紧,屋漏偏逢连夜雨,陕西河南连年大旱,国库内帑空虚,前线三饷紧缺。

线索:蒋臣靠举贤良从典史到户部司务司主事,力行“钞法”,即重开二局,推行钞票,以钞兑银。此法弊端危害极大然大明帝国最大苦处在于前线吃紧,无饷银发予军士。崇祯犹豫不决,最后没了法子支持钞法,全国推行,但效果不佳。后失潼关,北京攻陷。

本书放大坚守与腐败,缩小流寇与清军,着力在朝堂枢臣身上。此书与史书不同之处在于故事的主角,并非勤政节俭的崇祯,而是忠贞爱国的臣子。以此角度更能突出在岌岌可危的大明帝国下,达官贵族,朝廷枢臣面对国家大患的态度,且在这一角度对“大丈夫当共赴国难,国将不国,应当死节”,忠烈为国之士一个特写,更好的体现大明,乃至中华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可敬之处——“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受命兮吾无愧吾。”

与施邦曜,李邦华等为国死节壮烈之举对比,内阁陈演,魏藻德等求生捐银,最终也不得好死,家产尽抄。先是国难前,为个人利益,弹劾枢臣,以保内阁地位。后在国破时,重臣家中金银财宝数百万,取其一二赈济难民,救援前线也足以。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人,而国家只是他纳银工具而已,谈什么国事国难,东家换了,自有新主接手,个人利益不为受损便可。

“朕非亡国之君也,诸官尽亡国之臣尔”

“文武官个个可杀”!

小查作者乃北大文学系的,行文颇为轻巧,切中要害,见解独到。出版另有一本北京1644,更为期待。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