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人不遇》读后感_2600字
(2019-08-18 00:07:37) 读后感 -
《寻人不遇》读后感2600字
《寻人不遇》读后感
与我看过的《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不同的是,比尔这本《寻人不遇》更像是一本游记,一本记录作者在中国寻找古代先贤遗迹,并与之“对饮”(对话)的游记。
作者历时一个月,从黄河下游出发,溯源而上,在陕西向南进入四川,再进入长江流域,穿过三峡,最后抵达长江三角洲。
循此路线,比尔沿途祭拜了古代先贤三十位左右。他们分别是:陈子昂、李白、李清照、辛弃疾、曹植、阮籍、白居易、韩愈、杜甫、李商隐、王维、柳宗元、欧阳修、韦应物、薛涛、贾岛、苏轼、屈原、孟浩然、谢灵运、陶渊明、王安石、陆游、寒山和拾得等。
读此书,一个念头始终在心里萦绕:是何种信念让比尔如此“疯狂的”奔突在中国的山川平原?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愫,需要他在与先贤们的“对饮”中得到释放和满足?
通览本书,比尔祭拜过的古代先贤,大多既有庙堂官宦之生涯,也有被贬放逐之历练。说来也奇怪,每当这些先贤被逐出京城,就自然而然的纵情寄身于山水田园,并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采桑子》——欧阳修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是啊,人生如梦,梦皆多空。对个人荣辱得失不可看得太重;去羁绊而存自在,藐来世以图今生。一句歌词此时在耳际响起:从来只有新人笑,有谁知道旧人哭……
李清照丈夫被贬之后,夫妇俩就住在这里。后来证明,那是她生命里最幸福、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远离了朝廷的争斗,他们集中精力培养自己的爱好:收藏古玩以及记录上面的铭文。
从人的心理规律看,往往在经历了人生一段坎坷或挫折后,对平日视若无睹的人和事,遂容易升起一种亲近感和感恩心。有的甚至还会产生些许的“退行”行为。此处讲述的李清照在丈夫遭贬后,夫妇二人温馨甜蜜的家庭生活,正是这一心理规律的再现。少了虚妄,多了知足,就会在生活的细小琐碎的事上,发现或找到过去从未体验过的乐趣和意义。
《狂言示诸侄》——白居易
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
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
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就已经把物欲给人带来的心累了悟得如此透彻,遂以对物质的化繁就简,去奢存朴,来解除其对人心身的束缚,这完全符合当今“断舍离”的时尚风潮。
古人官场失意,似乎也显得浪漫别致。所谓被放逐,也常常是去到远离京城的荒郊野岭。尽管如此,因官员普遍的人文素养,遂寄情于山水,随性在田畦;远人之心机,吸野之精华。这哪是心怀忧苦的贬逐,不啻为一次欢畅淋漓的远游。
我以为,于“田园生活”而言,并不必然构成失去君宠后的“遗憾”。但凡喜欢,甚或浸淫“田园生活”者,tam的性情,皆寄托在山野泉林。无论是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还是孟浩然的“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都表现出当事人特立独行,自得其乐的闲适与自足。tam邀天地为伴,结内心为友,随性恣意,放浪形骸,何来“遗憾”之有?
当古先贤们被逐山野,修道栖神入定之时,或许身如枯树,心如死灰,但是他们却做不到真正的“忘我”,无法达到老庄的“虚无”之境。
或许可以这样说,他们的“栖神入定”并不是内心主动的向往或要求,而是因外在环境的逼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正如《渔父》中所说:“时逢明君则辅,时无明君则隐”(屈原)。这种“隐”,貌似“身如枯树,心如死灰”,却与老庄的“虚无”之境界,似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了。
《论语》里曾有这样的记载,有一天孔子问弟子们,他们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有的说要治国安邦,有的说要强国富民,还有的说要执事宗庙,而曾晳却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与五六位成人、六七个童子到沂河沐浴,到雩台吹风,然后一路咏唱而归。)孔子对弟子们感叹道:曾晳同学想的跟我一样啊。
这就是比尔欣赏和推崇的道家随顺自然,知命乐天的精神风貌,是对生命的从容和满足,由此也可转化为生命的大自在。其实人生几十年,可谓“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生命随之入寂。有些看似平凡简单,无波无澜的生活,那才是对生命本质的顺应。自足与闲适,贴近内心的那份真实,恰恰滋润了生命时时的渴望。
我以为,比尔对先贤们朝拜的信念,更多源于对中国道家精神的“沉浸”和向往。他借古人的事迹和诗文,使他内在的情感得以抒发,对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杰出代表的崇敬得以表达。
比尔祭拜古人的方式,均是举杯对饮,而后诵其诗词。我不知道,这是否为最合中国古时礼仪的排场,但我知道,这酒一定和诗词歌赋有关。纵观历史,但凡人格上通透率真,狂狷耿介的文人骚客,无不豪饮树下,醉卧泉边。比尔是对的,他深谙中国古人们的心思。这杯杯的佳酿,不仅寄托了他对中国古代一代代文人雅士深情的怀念,也实现了他与他们的千年神交。
通过与故人的“对饮”这样一个仪式,完成并满足了作者内心潜藏的愿望,并让此愿望背后的情结得以舒缓和平复。
对中国文化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当一个人将心交给诗的时候,诗也会为他催生出无尽的悲喜,这是缪斯的魔咒,万古悲愁岂是一饮而尽那般容易。
当然,这个人也一定是善感和多情,真实复率性的。这个人从不属于政治,而仅存于艺术;从不奢于庙堂,而仅耽于山野。ta是内心的遣仆,是灵魂的拥趸,是徜徉在自我世界的孤独复自足的精灵。
实事求是说,喜欢比尔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他的文笔(略显啰嗦),而在于通过他的文字,让你立马感到,一个诚实开朗,随性风趣的大男人跃然纸面,并带着你一站一站,不知疲觉的行走在古国土地,穿梭于古圣贤达,时而与他们举杯畅饮,时而和他们吟诗作画。
每天用它喝茶时,我都会想起山里的那些朋友们,想起那段时光,想起“放下”,然后自己也试着努力去做。每天,我都会尽力放下一些东西,然而要到达“空”的境界,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这就是“恭敬心”,就是践行,也是对人生缘分的一种感恩。比尔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徒,但他内心时时升起的慈悲善意,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岁月带着古人的情怀早已遁去,如今,又承载着今人偶尔溢出的伤感和离愁。这确实是没法比拟的两重天地啊!但古人那种对生命,对生活的贴近和细腻(尽管也可能有出自无奈),却是今人生命的稀缺和珍贵。今人心身的分离粗暴的攫取了灵魂本该有的安宁。须知,灵魂的康复,首要的就是回到朴拙,回到与古人“共情”的精神氛围。
(2018、04、18 老邓于成都)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