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皇帝(全集)》读后感_1400字
(2019-09-15 23:05:59) 读后感 -
《乾隆皇帝(全集)》读后感1400字
花了将近十个月时间,将二月河先生所著康、雍、乾三部历史小说通读完,对清王朝最鼎盛时期的历史风貌有了更多认识。想想之前读过的同类长篇历史小说是孙皓晖的《大秦帝国》系列,已经过了十几年。前者注重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后者则突出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结合,各有千秋。非常感谢大师们用这么优秀的作品,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康熙是一位睿智的皇帝,少年登基,短短十数年间,铲除权臣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剿灭准葛尔,治理黄河,开博学鸿儒纳才,重民生降赋税。就其本人博学多才,不仅善于诗词歌赋,而且对数学、天文等方面研究也是颇有成就。作为一个凡人,其智慧,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作为一个皇帝,其成就恐怕也就是秦皇汉武唐宗等寥寥数位君主可与之媲美。可惜的是晚年康熙反而被其之前成就所累,过分重视在后世的虚名,于政治上没有多大建树,御下不当,吏治腐败,国库空虚,连最重要的皇位继承也没把控好,九子夺嫡,政权中心几乎出现变数(历史何其相似,秦皇汉武唐宗等明君均在晚年犯下不同程度错误,皇位继承都出现了问题)。
也许是历史想让清王朝能多延续数十载,康熙之后出现了雍正,用八个字形容他:励精图治、刻薄成性。这可能是历史上比较少见的一位皇帝,为了清王朝的江山,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对待满朝文武、一众兄弟又是极为严苛、睚眦必报、刻薄成性(这种性格一点也不像他父母,性格还真是天生的)。但也正是这样一位皇帝,能够力挽狂澜,一扫康熙晚年朝野上下颓废糜烂的风气,革新吏治、严惩腐败,大胆启用张廷玉、年羹尧等一批能员干将,对外打击活跃在青海新疆的对手罗卜藏丹真,对内大力推行火耗归公、养廉银、改土归流等新政,逐步建立起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基础稳固的清王朝。可惜历史并没有给这位皇帝太多的出场机会,雍正之死已成历史谜题。
乾隆的继位可谓顺风顺水,祖宗打下的江山,爷爷肃清了国内外各种强大的敌对势力,父亲又巩固了政权基础,只要他稍有作为,就能取得超越父辈、祖辈的成绩。而他,确实也做到了。从头来看,乾隆也是位敬业的皇帝,一方面身体底子好(活到了八十几岁),另一方面可能受他父亲影响,在位期间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也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把清王朝的成就一举推向顶峰。人才方面,乾隆重用了傅恒、尹继善、刘统勋、阿桂等名臣,张廷玉这样的三朝元老,福康安、兆惠、海兰察等将领。政治经济方面,国家收入超千万,经济实力雄厚,重民生,轻徭薄赋,多次减免赋税。军事方面,西南打赢大小金川战役,西北平定回疆叛乱,东边台湾铲除造反势力,西边西藏驱逐外部势力。文化方面,组织编纂《四库全书》。种种成绩,说明乾隆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人无完人,乾隆的问题也并不比他的成绩少。沽名钓誉,个人觉得是他最大的问题。或许是与他自小生长于皇室,各种条件优越,本身也是聪慧之人,物极必反,造就了他对个人名誉的极度热忱。首先是书中反复提及的“以宽为政”的国策,基本推翻了他父亲治国的理念,滥施仁政,朝野风气颓废。再者数次南巡,花巨资建造圆明园,加上内乱外患不断,烽烟四起,几乎耗费了清政府的所有积蓄。最严重的是朝野上下贪腐风气盛行,官场腐败长期无法有效治理,已动摇国家根本,民怨难平,内乱不断。作者在《乾隆》一书用较多篇幅叙述人物心理和语言,对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反而轻描淡写带过,整书不如前两部丰满。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