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读后感_1500字

(2019-08-04 15:17:26) 读后感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读后感1500字

读《天真和感伤的小说家》
文/ 思
《天真和感伤的小说家》,一本短小精湛的书,来自一位既是著名小说家又是资深阅读者身份的帕慕克,他对小说的经验技巧和认识宝典。
不像一些避谈创作理论或无法用理论表达他创作经验的作家,帕慕克一直对理论保持浓厚兴趣,二十多岁研究席勒理论,从绘画转向小说写作,因此,这本书有一章专门论及小说中营造意象画面对阅读者的重要,他甚至认为,这是关键所在,而这需要丰富的想象。
以我作为诗歌爱好者的经验出发,觉得培养想像力的一种方法是:大量阅读诗歌。因为诗歌以最少的字数呈现精确又模糊的意象,这些意象塑造是形塑想象力的有效办法,另外,诗歌的大量留白需读者借以想像丰富,诗歌的这种开阔性,让这种想象推测生出无限可能……
也许是一个人自小画画的经历打上了铬印,让帕慕克特别注意这一块,由此发现了艺术之间隐秘的互通,是的,这在传统小说里永远有效,他自己也说,“如果说小说的核心属性是其突出日常观察并继而将之重新构造的方式,它以想像为媒介,旨在揭示生活的深层意义,”的话,他“希望论述的小说类似博物馆的品质与其说可以激发思想,不如说更多的是保存记忆、保持传统和抗拒遗忘。” 因此,小说不仅该保存词语、俗套话和成语,而且还记录它们在日常交流中是如何使用的。为此,他在写作他的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前做了大量准备和铺垫工作,他在伊斯坦布尔实建的“纯真博物馆”也是基于“小说与博物馆密切关系”的独特认识。
至于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等,他认为“他们本质上是虚构形而上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狭义的小说家。他们的作品推进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并且强化了以小说为媒介进行思考的传统。”
按帕慕克所说,我们在小说中觅得的至少有三种所得:1,关于寻找生活真理的希望。 2,熟悉东西唤起的亲切感,让人享受和愉悦。3,通过想象和代入经历,弥补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与缺失。当然对我来说,阅读小说是进入不同于自己的多种视角,进而去理解人类和这个世界。
在刻画人物方面,帕慕克提到托尔斯泰在一次谈话中暗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作家职业规则:“如果小说的主人公过于邪恶,必须添加一点善良;如果他过于善良,必须添加一点邪恶。”
托尔斯泰这句话是我们启开他作品人物的钥匙。因而我们常常发现:托翁笔下的人物善恶同体,值得信赖,就像我们每个普通人,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自己性格中某种质地成份。总体说来,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比,托氏人物趋向光明、温暖,他抑恶扬善,让人怀抱希望;陀氏呢,他表现的更多是人性中恶的方面,且这恶像黑色暗流骤起,激烈、矛盾、左冲右突、不可控制、无法平衡,仿佛他不去破坏就得把自己撕个粉碎,那些像佐西马长老、阿辽沙和索妮娅般平和的人寥寥,他们更似那指引和救赎的方向……
帕慕克谈到,华兹华斯努力实现一种不同的诗歌效果。据柯勒律治所写,华兹华斯的目标是:“从习俗的昏沉里唤醒心灵的注意力,将心灵指向我们面前世界的可爱与神奇,赋予日常事物新奇的魅力,激发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情感。”
好吧,我觉得“新奇魅力”和“超自然情感”几个字特别重要,正如帕慕克所说,在他作为小说家的三十五年中,他一直认为这就是托尔斯泰所做的,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和托马斯·曼所做的—这些伟大的小说家们传授给他的小说艺术。
令人过目难忘的是:他同时作为读者与作家双重身份的敏锐意识,那些穿梭体验,被精确捕捉,以文字精湛表达出来,让人惊叹!写这本书,他是有用意的,他不仅创造艺术,而且剖析艺术,他或许在效仿席勒,仅仅从一个具备理论底子的作 家“为后世留下点什么的”的良心出发……
致敬帕慕克,致敬这一类作家!
2018/10/30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