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乞力马扎罗的雪》读后感_1800字

(2019-08-24 17:42:53) 读后感

《乞力马扎罗的雪》读后感1800字

这本书读完有几天了,一直不太敢评论。短篇最是不好读,将厚重的思想赋予单薄的文字时,外人体会之时总会遗漏一些。

书中有很多短篇在现在的我看来还是意味不明,唯一让我惊心动魄的是《乞力马扎罗的雪》这一篇文,翻来覆去看了四五遍,渐渐从中见识到一些海明威自己的生死哲学。

文章的开篇很有意思,没有提到主人公,只说道乞力马扎罗和上面的雪豹尸体。它们意味着神之居所和永垂不朽。

但是,乞力马扎罗其实是不一定有“雪”的,它也不一定是神之居所,甚至上面并没有不腐不朽的雪豹之尸。

沙漠与雪,不停的腐烂与永远的被冰雪封存——现实与憧憬这样对比之下,哈里的憧憬是必然的。值得一说的是,肉体与精神,哪一个的腐烂更可怕?从哈里的回忆和自叙,他害怕的绝不是肉体的腐烂,他憧憬的也绝不是肉体的不朽。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若是人人都有一个漫长的等待死亡的过程,那么他一定能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这一生。无趣、堕落、与自己一开始的志愿完全背离,这便是哈里自己的评价。是啊,该写的文章还没有写出来;进入一个圈子本来是为了观察,取得写作题材,最后却深陷其中;一味索取情妇,到临死发现自己爱她。他的精神已于他的肉体死亡之前先去了,可笑的是, 肉体快要死亡时,精神又复活了。想到那一句诗——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肉体与精神的双存如何才能做到?突然想要活下来好好生活一遍的希望与知道死亡已是绝对的无奈交杂,肉体必死,那么只能寄希望与精神不朽。所以神之居所出现了,那是不朽精神的所归之处。它与其说是真的,不去说是幻象,是死后的虚无缥缈。但这就是海明威的生死哲学——精神不朽即为永存。

用逻辑思维方式理解分析这篇文章时,它的逻辑结构模态应为必然结构模态与或然结构模态相结合的逻辑结构。文中对将死之人哈里的描写是使用必然逻辑结构模态,他无时无刻不感到死神缓慢靠近的脚步——腐烂范围越来越大的身体,渐渐逼近的秃鹫和鬣狗,都体现了他死亡的必然性。文中没有写到他死,只写了他到达乞力马扎罗的梦境和最后她女人的胡乱叫唤。但我们知道,他的结局必然是死亡——在梦中死去。这是最好的死法了,梦里的乞力马扎罗很美。

而关于哈里的灵魂是否得到永生却是一个或然逻辑结构模态的文本描写形式。哈里在梦境中看到了乞力马扎罗——“上帝的殿堂”,那么他就让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下去了吗?——重生于自己的梦中,在梦中到达了乞力马扎罗,精神获取了永生?这,我们谁也不知道。

这两种逻辑结构的结合带来的是种知事不可改的悔恨和不知未来走向的的猜想,绝望但不至于没有希望,这也是海明威的风格所在。

生与死的对立,是我们所在的时空向我们撒的一个弥天大谎。因为它们只是看似对立,实则无人能够证明。死后是不是有另一个世界?我们的精神在死后去了哪里?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因为没有肉体真正的死而复生。

在乞力马扎罗的山顶,不一定有“一具风干冻僵了的雪豹尸体”,也不一定有雪。

但这其实只是本书的一方面,同时应该注意到的还有海明威对战后人民精神世界的描写与关注。

无论是哈里,还是后面故事中的主角,他们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存活下来的人物。俄罗斯的,意大利的,世界各地的,各个党派的,虽不说千人一面,但精神上的苍白与空虚,道德的沦丧与人性的扭曲是普遍的。《世界之都》里的帕科,实际上就是并未真正动刀动枪就已经倒下的战士们,《印第安人营地》里因为忍受不得妻子难产惨叫而自杀的男人,实际上就是不堪战争重负而精神奔溃的人。医生的儿子说他确信他能活下来是因为他已经能够直面战争,而他面对战争,所有的观念只有一个,就是活下来,生命本是人最大的权利,真是可悲。《祖国对你说了什么》更是直接写出战后的惨状——一切都是灰蒙蒙肮脏龌蹉的。这就是战争啊,谁又从中得了益呢?战争就是不幸的开始,硝烟就是道德的天敌。

愿我们永远不会太自满,以致忽略了世上的不义。

愿我们永远不会因为在自己家中太舒适,以致忘了那些无家可归的人。

愿我们永远不要以为自由是理所当然的, 以致忘记了那些不自由的人。

愿我们永远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接受权威, 而不察看它是否合乎正义。

愿我们永远不忘用自己的声音、时间和精力, 让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好。

也愿我们永远不要丧失憧憬,永远要期待事情会更好。

而且,我们永远都应该让它变的更好。

愿世界和平,人心澄澈。

Amen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