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24个比利》读后感_3500字

(2019-09-28 10:53:23) 读后感

《24个比利》读后感3500字

注:文为寒假读书笔记,三千左右,写完也就顺便就发到微信读书上来。

读《24个比利》有感

利用寒假的时间读完了《24个比利》这本书。对这本书的续书《比利战争》也做了一定的了解。之前也有读过类似的书《24重人格》。但是再读《24个比利》的时候,作者不同的思维角度让我开始对此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体悟。

这两本书的讲述都是有关人格分裂的,不同的是,《24重人格》的作者韦斯特就是患者本身,他自述了自己患病,求医等漫长历程,其中充满了各种艰辛和无法言说的无奈。而《24个比利》则是一位叫丹尼尔的作家在亲自采访患者,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之后,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记述而成的一本书。

读此类书,很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故事的真实性。书中对于多重人格患者的描述,无论是亲身感受还是旁观叙述,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会怀疑这会不会仅是一本小说而已。我在看到书的内容简介之后,在百度词条进行了相关搜素,先是心理学和医学上关于多重人格的介绍:一种心因性身人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后来又搜素关于两本书的真实性介绍,结果表明,两本书都是纪实性的,讲述的真人真事,其中还包括卡梅伦的身份记载:卡梅伦·韦斯特博士,在塞布鲁克研究生院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其毕业论文是有关自己多重人格的亲身经历。他与妻儿现住在旧金山。而至于《24个比利》的主角威廉。米利根,则被称为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词条还有书中都不乏关于当时媒体报道的记载:

凯斯在比利的身上花了两年时间, 访谈他的家人朋友以及在医界努力想理解他的专业人士,他将这个复杂的故事娓娓道来……必能吸引大批的读者!

──纽约时报

威廉·米利根令人难以捉摸。他可能是个精明的骗子,欺骗了公众、犯下了强奸重罪却安然无恙;但又可能确实是一位多重人格症患者,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悲剧……

唯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米利根是世间最为悲惨可怜的受害者,还是一个将全世界玩弄于股掌的超级骗子……

──戴顿日报 1981年1月2日

而《24个比利》此书中还有关于患者被捕入狱,出席法庭,转院等的客观记载,以上这些都不得不让我相信卡梅伦,还有比利等人,并非虚构人物,而至于他们的经历,在诸多近距离的观察记录下,也让我不会再去追究其真实性,同时也开始有了一些敬畏感。

《24个比利》以美国俄亥俄州的三起强暴案开篇,讲述了强奸犯威廉。米利根的颠簸历程。由于被怀疑精神不正常,从警察局辗转到医院再到法庭,终被确诊为多重人格患者,而在阿森斯心理康复中心,当比利的潜藏人格被逐步挖掘出来并走向融合好转的时候,他成为了一枚政治棋子,在外界的折磨和不公待遇中,被判转院到利玛医院,一个被看做人间地狱,后来改作监狱的地方。此后,比利开始在肉体折磨和精神分裂的双重煎熬下慢慢被消磨至绝望…

这本书的记载让我感兴趣的地方并不很多,因为作为一个旁观的作家,更多记录的都是事件的经过,外界的反响,包括媒体,医院,法庭,警察局,甚至与比利近距离接触过的人的态度,只有一部分是聚焦于比利本身,讲述他患病的起因,生活状态,以及与23个不同人格同处一体的境况。这样一本书,虽然较之《24重人格》里通篇的自述,少了一些新奇性,但是带给了读者一个更宽广更客观的视角来认识这个事件,注意到事情背后的更多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患者本人。

说到一个强奸却不被判罪的人,或者一个有着多重人格分裂的强奸犯,鲜少能有人理解,也很难做到有一个不失偏颇的认识,至少,没有对事情及其背景的足够了解,几乎不太可能去体会,更不用说感同身受。

然而从书中的记载,我依然感受到了不少比利和他的那群分身们所遭受的痛苦。自小,比利的生父自杀,让他缺少了关爱,后来在他八到九岁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遭受了继父的性侵和暴力,加之继父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让比利的恐惧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不同的时期创造出了不同的人格,每个人格表达了比利对外界不同刺激的反应,目的是为了逃避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保护自己的中心人格,每个人格都被极端强化。体内衍生出另外23个人格,同处一体,一旦人格之间协调不好,就会出现“混乱时期”,这时的比利所作所为都已经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不同人格轮换出场,站在那个“聚光灯”之下。这让他无法正常地与外人交流接触,自己更是记忆丢缺,时间失落,如同灵魂出窍。

当比利辗转于各医院进行治疗的时候,因为外人对此类罕见病情的了解不足,使得常常得不到信任,往往只有近距离了解了他,亲眼见识到他的多重人格不断转换的诡异行为的人,才相信在他的体内的确存在着多重人格,并愿意帮助他展开治疗。然而,这样的人当然是极少数,大部分的人都不可能如此深入的去了解他的情况,常常根据媒体报道的片面言论以及自己的主观看法对他进行各种猜测。故而,即使有人想要帮助他,也总是处于寡不敌众的境况,面临的是大范围的质疑与压力。而比利自己对此更是无能为力。

他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更被关注的是一个强奸犯的身份,而不是一个多重人格患者,因为人们对于这种病不那么了解故而也不容易相信。很多人包括一些媒体,对他的认识停留在浅层,只认为他是一个勒索强奸的歹徒,一个精于掩饰的骗子。所以容易想象,他很难获得普通人所拥有的生活权利。当他从警察局转到医院的时候,外界的舆论铺天盖地,指责警察局释放一个强奸犯,并认为医院不该接纳这样一个人,他没有资格被治疗。连他的主治医生都面临着人身威胁。在法院下达判决的时候,判决结果也被一度质疑和攻击。甚至当他在人格融合过程中逐渐好转,在允许后上街散步的时候,也险被小汽车里的枪手刺杀,导致逐渐融合的人格再度分裂。最终,法院迫于外界舆论压力,宣判将病情好转的比利转往被称作“人间地狱”的利玛医院。在那里,医师不相信他是多重人格分裂,对他施以电击疗法,强迫他服用各种镇定剂,甚至有多名警卫直接把他带到监禁室进行毒打。他的人身自由更是被极大的限制,在利玛医院的日子里,比利的病情急剧恶化,直至他本人和那些分身们都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如果说比利的多重人格分裂是从小的家庭环境造成的,那么之后的许多痛苦的来源同样不乏社会的因素。家庭的关爱缺失,继父的恶劣行径,法庭的不公判决,利玛医院人性的缺失,媒体的偏颇之词,甚至每一个不那么清楚事情背景的局外人的冷漠又或掺和,如此种种的叠加推波助澜,都是造成一个原本普通的人的痛苦深渊。

所幸的是,比利在这样的痛苦里,没有让自己扭曲,他还是始终保持着心里的一份良善。他愿意专门翻进电梯陪困在里面的小女孩讲话;对于受伤的三名女性,在他清醒的意识里始终是深深的愧疚;在利玛医院的非人折磨和外界的排斥下,他心里也并没有持有仇恨和痛苦;最后的他,选择了原谅自己的继父,用宽容让自己获得了解脱。诚如他所言:“我知道遭受虐待会让人变成一个施虐的人。没什么理由,但这或许是我之所以受到那么多痛苦的原因。也许真的该把一切做个结束。我现在知道我曾经对她们做过的事情,会令她们一辈子都受苦。我觉得非常抱歉。万一她们因为我的行为,继续循环下去,伤害其他小朋友怎么办?哦,神啊,求你让她们像我一样,在自己的心中找到宽容,治好她们的伤痛吧!”

读这本书,认识一个混乱的,无力的,可叹的又善良的比利,让我看到,种种的伤害种种的痛苦,最终抵不过用爱去抹平。选择放下心中的仇恨,忘记别人的伤害,用宽容来善待自己也对待别人,所有的苦与痛便只是嘴角一笑罢了。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学会更客观的去看待一件事。外界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的纷乱,带给比利如此大的痛苦,也是因为只了解事情的一部分,没有多角度的感受和思考吧。最后,借用1982年4月12日美国《邮报》的一番话吧:“他这一生受尽了不公平的待遇,如果我们不能为他做些什么,至少要给予他所需要的支持。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张开双臂欢迎他,但希望大家能理解他。这是他至少应该得到的。”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