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差一个谎言》读后感_1500字
(2019-08-05 08:16:44) 读后感 -
《只差一个谎言》读后感1500字
没给五星是因为悬念设置不如其他案件,看起来更像是东野练手的作品,但依旧精彩。
设置一个漏洞,要隐蔽,但要关键。这就是《只差一个谎言》的创作核心。
个人比较有感想的是后三个案件。
《第二个梦想》
最近看了很多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其手段之残忍完全不亚于成年人——有计划地杀人,强奸,分尸,甚至在处理完杀人现场后又淡定地去上课,干扰警方查案。然而在法庭上,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青少年犯罪的刑法,都将注意力放在了犯罪者的身上,力图宽容地拯救他们——他们还小,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危险性,他们心智发展还不成熟,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还年轻,以后路还长——对此,我只想说,法律低估了孩子的思想,低估了潜伏的反社会人格的危害。
一般,我们认为孩子心智发展不健全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们思考事情方式单一,思想单纯。但反过来想,思想单纯,思考事情方式单一的孩子会有计划地杀人,漠视生命,并处心积虑逃避法律的制裁吗?
的确大部分孩子都是单纯的,但能动心思犯下罪行的孩子就一定不是单纯的了。法律为什么还要保护他们,那受害人和受害人的家人又由谁来保护?为什么要用受害人家庭的破碎来为犯罪者买个教训?
回到案件,我不知道在日本,这个女孩会受到怎样的制裁,但《彷徨之刃》的结局是怎样的撕心裂肺我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
要说女孩犯下罪行的原因,我想大部分应该是母亲的责任。
在这个社会上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而又有多少孩子在这样的压力下扭曲,崩溃。
仿佛整个世界都是父母构建出来的,仿佛自己生下来就应该如此,不沿着父母铺好的路走下去,“心碎的声音”是真的可以听到的声音,走下去,前方是一片黑暗。
父母认为这样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好,旁人也知道父母的用心良苦,但孩子逐渐变异的内心真的不需要关注吗?
《失控的计算》
我无数次问过自己,倘若在结婚后遇到了更爱的人怎么办,然而时隔多年我依旧只能想出,远离那个人,带着遗憾生活下去这一种选择,但我不知道会不会出现感情无法抑制,一切都失控的情况,只能是告诉自己,在结婚前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要问案件里的丈夫爱不爱妻子,加贺从丈夫杀人口的处理方式推断出爱,但我认为那种处理方式不叫爱。只能说丈夫在杀了妻子的情夫后,对妻子产生了……怜悯?我不知道如何定义那种感觉。就好像是自己的弟弟妹妹犯了错,在责罚完他们后,自己内心常会软了很多,大概是因为对自己的严厉感到愧疚,总之我觉得丈夫当时应该是有这样的感情的。不过这种愧疚可能来源于内心的爱。
可以看出丈夫对妻子的占有欲已经接近变态了,但对一个人拥有极致的占有欲不一定来源于爱,还可能只为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案件的出乎预料就在于丈夫这样性格的人在知道妻子有外遇而且和情夫密谋杀害他后还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从这个方面来说,丈夫还是不想失去妻子,并且爱着妻子的吧。
但我不太明白若是丈夫深爱妻子,怎么又会仅将妻子看做发泄性欲的玩偶以及包揽家务的佣人,无视妻子作为人而固有的情感和欲望。
《朋友的忠告》
很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我又看到了案件之外的加贺。在前几个案件中,加贺只是作为谎言拆穿者而存在,个人感情并没有太多地泄露, 但在这个案件中,我觉得加贺的形象刻画更深了,让我回忆起了《毕业前》中的加贺。
这个案件的关注点不在妻子的出轨对象是和女人,而在于丈夫的反应。
可以看出,丈夫早就知道了妻子出轨且对象为女,但丈夫首先找的是自己的问题,还想着妻子只是选择了一个爱她的人。就在知道自己被妻子谋害后想的也是包庇妻子。
两人最后走到这个地步真的是让人唏嘘。
专心工作而轻待了家庭是无数婚姻破灭的原因,这个点到底该如何平衡呢?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