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翳礼赞》读后感_800字
(2019-09-15 12:26:42) 读后感 -
《阴翳礼赞》读后感800字
开篇说对日本文学的入门认识要从“阴翳礼赞”开始,这应该只是指书里同名的那一篇而已。这一篇确实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日本文学幽雅哀伤,在外人看来似乎还有些扭曲的审美观,值得推荐。
我从小对欧美文学读不大进去,反而对不那么重视情节的经典日本文学爱不释手。也许是因为语境的问题吧,一读到“上帝啊,请您宽恕我吧”立刻就觉得像在看老译制片,因为我们激动起来绝对不会喊“上帝啊”。如果是女性角色,我觉得应该翻译成“天哪”,而男性角色嘛,“我靠”才完美地贴合这种激动,尽管这么翻译信达而不雅。
日本文学读起来似乎就少了这份隔阂,落樱飞雪,绯云斜阳,脑海里立刻就能浮现出那分美感来。就像“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再平常不过的景致,可就这么寥寥数字,却让人觉得妙不可言。套用王国维老先生的话说,这也许就是语境的隔与不隔吧。
日本文化似乎特别执迷于阴翳之美,甚至把阴翳的极致--死亡也当成了一种唯美。对我们来说很愁苦的场面,比如当祝英台的轿子经过梁山伯的墓的时候,一定是愁云惨雾,天地含悲;而在徳富芦花的“不如归”中有一个同样的场景,被拆散的男主角最终去给女主角扫墓,却是阳光明媚、樱花盛开。把阴翳、死亡当作一种美的享受,这也许是为什么日本盛产自杀的作家,包括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太宰治、芥川龙之介这样的顶尖作家,还有夏目漱石这样自杀未遂的。本书作者古奇润一郎也身兼恶魔主义和唯美主义,自身的感情经历比小说还“阴翳”。
这也造成了日本小说往往以死亡或者阴暗作为终结,不大愿意给读者一些阳光。也许对他们来说,阴翳不是阳光却胜似阳光。对失意或者失恋的人,我是不大建议他们多读日本文学的,容易钻牛角尖。曾经被问及对日本的看法,我很不厚道地说:他们能把正经的事情做得很变态;能把变态的事情做得很正经。[坏笑]
书里其他的几篇可读可不读,不是日本人不容易理解。有些地方甚至对日本女性的身体赤裸裸地品头评足,别说女读者,我读起来都不是很舒服。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