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读后感_1900字

(2019-09-29 11:44:19) 读后感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读后感1900字

说起敦煌和敦煌石窟,首先联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千年石窟壁上衣裙飘逸彩带飞舞凌空翱翔的飞天?还是“翩翩起舞换新声”反弹琵琶的曼妙舞姿?是西汉斩匈奴右臂而设立的大盛(敦,大也。煌,盛也)之郡?还是丝绸古道枢纽、交通中原西域的重镇?是王圆篆道士从黑黢黢的石缝中窥见的尘封佛国?还是陈寅恪所言的“吾国学术之伤心史”?是三危山上星星眨眼的洞窟?还是月牙泉边沉入深潭的残月?是姜亮夫浓缩出的一本《敦煌学概论》小册子?还是井上靖情节起伏跌宕的历史小说?
然而我想,敦煌本身根本不是以上罗列的种种。犹记得陈舜臣的一段话:“由于过于久远,人的气息早已消失,只剩下单纯的浪漫。往好的方面说,这是纯粹的境界,而说得不好听的话,这条丝绸之路是后人臆造的,宛如盆景一般,漂亮却做作。浪漫主义必然造就了这样一条丝绸之路,因为其本质即在于超越现实。”我想,把其中丝绸之路的主语换成敦煌也适用吧?我们心中的敦煌只是折射了本人个性、见闻、艺术修养、鉴赏水平的文化意向和浪漫主义概念,可是它明明是一个坐落于西北戈壁的实体,绝非臆想的幻像。这本《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为我们展示了这个实体和源于此的实实在在的延伸,如书中所说:你们落到了实处,是在一个源头上出发,可以走很远;还有维摩居士大乘经中的哲学总结: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有这样一类人,敦煌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驿站:在这里他们找到了文化的宝藏、艺术的灵感、内心的平静,他们也直接间接地用自己的方式为光大敦煌作出贡献。因为他们还是选择了离开,所以注定不会成为书中故事的主人公,但他们的名字还是在字里行间闪烁。英国的斯坦因和法国的伯希和是不得不提的两人名字,以他们为代表的西方探险家将大量敦煌经卷壁画盗买至欧洲。对此,我们后来人总是抱有咬牙切齿的痛心和额手称庆的感慨两种近乎矛盾的复杂心情,一边是文化瑰宝流失海外,另一边是免于流散和国内动荡战乱的浩劫。西方探险家是盗亦有道的强盗,伯希和曾严厉批评他的同行:“德国人为了将壁画切割下来,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破坏。而且他们事先并没有拍照留存。”斯坦因也可谓厥无悔意:“如果壁画留在这个地方,恐怕会被破坏,因此我们就把壁画带到‘文明’之地保存”。以保护之名行伤害之实,倒底谁有资格为文物的命运做主呢?还有长期的战乱,还有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的运动,"文明"啊,无论西方的、东方的、现代的、科学的、先进的,请不要自大广!
另一位非议颇多的居然是画家张大千。他于1941年到达敦煌,率子侄门生与工匠历时近三年,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临摹壁画大小270余幅。虽曰临摹,身为艺术家的张大千在对待文物的态度上却也颇为“艺术”:他一众任意勾勒原画,以便描摹;在画壁上打钉以悬挂画布;将宋元壁画砍去,以求发见隋、唐作品或年号、题识,损坏画面,毫不顾惜。种种行径颇令人不齿以至于1943年几乎被驱赶离去。次年1月,张大千“抚临敦煌壁画”展览会在成都举办,盛况空前,被陈寅恪誉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事”,史苇湘、欧阳琳、段文杰等一大批年轻画家正是受此影响才来到敦煌。张大千之于敦煌,评说功过殊为难事。或许他对敦煌并没有什么守护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他看重的是从中学习借鉴创作手法和艺术灵感。就像释尊有言:知我说法,如筏喻者。佛法如舟船,一旦解脱便"法尚应舍";那些另有追求,只是去敦煌取经的人们,也自然会达成目的,毫无眷恋地离去吧。
起慈念而度群生,秉智灯而传法印。书中更多地讲述了这样一些人的故事:敦煌不是他们人生旅程的曾经,不是匆匆而来,徘徊驻足,恋恋不舍却还是转身离去的中间站,而是他们的目的,他们的归宿,就像千年前,无数创造了敦煌石窟的沙门、画师、供养人。敦煌研究院的创始人常书鸿是留学法国巴黎的高才生,因为在巴黎小书摊上看到了《敦煌石窟图录》而立下宏愿。他舍弃优渥的生活来到当时尚鲜为人知的敦煌,妻子陈芝秀弃之而去。年轻的李云鹤23岁时响应支边的号召来到敦煌,扎根西北58年。樊锦诗、彭金章夫妇从北大历史系毕业后一被分配到敦煌研究所,一被分配到武汉大学,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分居生活。1986年,武汉大学考古系的创立者,已年逾知天命的彭才工作调动去敦煌,很快又开始主持北区石窟考古发掘工作。敦煌摧毁了他们一生的幸福,它贪婪地吞噬着他们的爱情,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而他们却仍要固执地守护着他,无愧于敦煌人的称号。
常沙娜、柴剑虹、陈海涛、樊锦诗、关友惠、李云鹤、娄婕、欧阳琳 彭金章、荣新江、石塚晴通、苏伯民、孙儒僩……书尾罗列了一串仍在不断增长的敦煌人姓名。众人受到召唤,还是为了留在敦煌、留住敦煌。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