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读后感_1100字
(2019-09-16 10:07:44) 读后感 -
《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读后感1100字
从我的角度这本书是一定要五星好评的,因为这是有感情的五星。
看着作者扎扎实实的田野调查,一边挂念着自己的硕士论文。虽然框架和理论运用还是受到了好评(得益于我优秀的导师),但是离研究对象的“事实”也许已相去甚远。
我欣赏作者研究视角的开阔与心态的包容。
也就是她不把他们当成“异类”。
而国家——
50年代毛泽东要求党干部及知识分子从事“少数民族工作”,动员他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拯救落后民族”。充满族群偏见的社会论述与社会主义发展的意识形态一搭一唱,认定未汉化的少数民族如同孩童一般,需受教化。
当权者不但持续竭尽所能将异文化正常化、同质化,对于那些偏离国家认可范围的人、事、物,也不断致力于将其阶层化、管制、排挤、定罪,以霸权支配,或将之边缘化。
把彝族当成是未开化的民族,将汉文化作为标杆,从而否认了其文化、风俗、文字等。现在各族文字失传、年轻人不会说本民族语言、民族传统式微等问题也常常令我痛心疾首。
过度区分正异常问题也是其被污名化的一个原因。
污名是由他人强加的负面标签,污名化的过程便是一场“异常”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是将“偏差”从“正常”或为社会接受的范畴划分出去的过程。
我对人类的一些“偏差”行为也持高度的包容态度,比如我们常说的LGBT群体、恋童癖、吸毒者、精神疾病、艾滋、性病、乱伦、偷窃、强奸、甚至杀人行为等等(对于伤害他人的行为不赞同但理解),这些行为在我们的社会是异常,在其他文化场域也许是极其正常的行为。
也许有人不赞同我的观点,但我始终觉得社会的高度包容性会减少伤害他人的行为。伤害行为往往是由于社会环境包容不足,而个人心理压力未能疏导,积聚在内心的一种深深仇恨与反社会的破坏心理。而对于那些个人的、与他人不相关的偏差行为就更加可以自然而然的包容了,包容并不是放纵,包容的环境反而有助于他们解开自己内心的结,也许会得到其从内而外改变的惊喜。
作者始终在反思文化霸权对我们视角的影响。
“在中国这种多元文化、族群的社会中,如何定义“异常”?谁来定义?我们有理由假设:不同族群可能用不同的标准来定义异常,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对特定社会现象应该不会只有单一概念与反应。不幸的是,在中国,不论是受到社会主义治理还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影响,在一连串的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政治与经济阶层,造就了国家与体制精英的霸权,他们手中握有诠释权,正是决定何谓“异常”的标准界定者。”
作者的这种对当地人不批判与包容性,尊重民族文化与传统的态度也是其得以深入彝族内部,和他们成为“兄弟”的原因。虽然有人诟病作者不够“客观”,但我却喜欢作者这种有温度的人类学研究。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