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读后感_2500字

(2019-08-02 02:35:03) 读后感

《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读后感2500字

木心把自己谈透彻,也就看清了世事人伦。“为何写作?”“如何写作?”木心不吝于披露自己创作时的小心思,坦白自己创作过程中曾经修剪掉的虚荣,在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剖析中,看清自我、接受自我、改进自我。这也是很多心理学读本中谈到的,人需要理清的几个关系中最重要的“与自己的关系”。另外,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很多文学大师同时也是哲学大师的原因。木心做到了,但木心却说:作为艺术家,他不愿做一个哲学家。

木心痛心疾首现代文学的堕落。大众文学变成了私下市井的琐碎闲侃,披上一件文字的外衣,便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自我欣赏。有的人发牢骚话家常,只是比祥林嫂多了一支笔杆;有的人穷卖弄砌高墙,成为了行走的文学专题搜索集锦。更有甚者,读完一本书,只停留在好人坏蛋桌子木头的初级辨别中。这便是文学之殇,文学无法在这样的土壤中存活。十几年后,木心担忧的状况丝毫未曾改善,连那个烂摊子的状态都没有把持得住。

哪位大师曾说过:文学,写的是时间,表达的节奏应该有快有慢。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快慢节奏的完美结合。当文学有了律动,才有了张弛千钧的力道,才有了大笔如椽的恢弘。然而,人们适应并推动着快餐文化,为了快速吃饱,变得饥不择食、囫囵吞枣,不顾吃相。是谁扼杀了不可或缺的慢文学?是谁扼杀了真正的文学?

现代人着急。急着出世,急着入世,急着做事,再也沉不下心来阅读一部长篇巨制,甚或是仅仅花费几个小时去品味一场优秀话剧或电影,而是读简评看简介,沉浸在枯索无味的二次消化品中乐此不疲。没有了“慢”的积累,“快”也变成了跛足的盲者,看上去暂时仿佛提了速,却难逃最终跌撞至四面墙壁的无望境地。

我把木心读明白,也就读懂了自己。尽管不曾历尽沧桑,但此刻的我,非常愿意先把自己的目标和路径理顺。于是,是否历尽沧桑变得没那么重要,沧桑的世界也可以缤纷多彩。哈代说:“只谈印象,不谈主见。”说起来是没错,个人观点有地域、时代和文化的局限,作品掺杂过多主观偏见便会有失大气。然而,仔细纠结起来,印象也是自我之印象,只是比主见多了些许相对客观的成分。想象中的繁华或平淡或凄凉,也会在心中氤氲开来,变成挥之不去的假象,渐趋真实,成为所谓的印象。

读完木心看自己,我给自己的要求更加明确清晰:不跟风,不盲从,乐吾之乐,忧吾之忧。所以,至少首先要做到能思路清晰地表达自己,至于这个思路是否能够被所有人理解,则属见仁见智。毕竟每个人的思路和经历不尽相同,我想说的未必是别人想听的,我所想的未必是别人同意的。况且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又何求哉?!

现实喧嚣残酷,难免孤寂落寞。
内心平和坚定,处世泰然自若。

曾经所有个人的小满足小确幸,终在这一刻凝结成内心的泰和与坚定,支撑成生活的主心骨。

掩卷自思,我不是文青,严格来讲也不属于知识分子,没有能力去呐喊让人类回归真正的文学,更没有能力呼吁社会去发动更深刻的本质性变革。

莫言最近在东京演讲说道:一切为了钱的人,对人类来说就是在犯罪。

世界变得越来越单薄,每个青少年都抱着手机低头休闲的时候,深深地沉迷在游戏或秀场中,没有了自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年轻一代的成长前景在何方?

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每个人都围着房车钱财“欲壑难填”“大展宏图”的时候,社会进步的良性动力在哪里?曾经的知名作家不是也为了发快财而进军口水电影界了吗?

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利己主义横行在各个角落,自私自利的人倔强地故步自封在良好的自我感觉中,人们忘记了怎么处理与自己的关系,更扭曲了自己与他人及外界的关系。这些人把个人主义混同于自私自利,在欲求不满中丢失了自己,也在愈陷愈深的自欺之余搞浑了整个世界。

所以,莫言说错了,不是一切为了钱的那些人在对人类犯罪,事实上,正在犯罪的人数不胜数。或者莫言没有说错,而是现下的世界已经渐渐演变成了全民为财、再无其他追求的钱本位社会。

试问谁还可以沉下心来做事?是谁奔波在自以为是的劳碌中不知所终?又是谁在对他人光环的羡慕中内心偏畸,或嫉妒或仇恨得活丢了自己?

他人的成绩在你的眼中有多光鲜,

你的野心就有多强盛。

他人的坚毅在你看有多矫情做作,

你的耐力就有多孱弱。

他人的勤奋在你心中引多少愤恨,

你的懒惰就有多强烈。

这些所谓野心和坚毅,本不是用来贬低或抬高一个人的唯一必要条件。然而,别人的存在对你来说变得难以释怀的时候,你的心态就已经开始渐渐扭曲。能够拥有强大的调节能力,平常心态,自信而不自负,是一种需要后世修葺的天赋。面对此种境况,虽常常自觉无力,我却也总能找个合适的理由将自己置身事外,达不到与自己的和解,如何与他人或社会和解?

我们处在一个外躁内虚的时代,肉体和灵魂皆如是。越来越多的人搞丢了自己,随波逐流在快餐式的社会文化里,追着名逐着利,自嗨地抓住一株稻草想要漂泊于一片汪洋,殊不知没体力没内涵。

二十多岁正风华正茂的年纪,亚健康的肉体比比皆是。多少人再也不能沉寂下来,去做一些体力活动,让身体可以力行;三四十岁便挺着中空的躯壳,靠着“意念”的支撑去履行每一天的工作任务,提前步入老年时代。是什么埋葬了我们的青春意识和新鲜肉体?更别消提什么在八十岁还能保有三十岁的状态!

这个时代的人大多没有了灵魂。多少年轻人沉沦在游戏和娱乐里,号称生活劳累需要无脑休闲(殊不知是因为无脑而导致了奔波劳苦,而不是由于劳累诱发了无脑放松的需求)。如此行为变得大众化,人文环境就变得浮躁了起来,当你再想有所积淀的时候才惊愕发现:这个社会回不去了!

我们从来都无法回到过去。无法回到自己的某一段过去,也无法回到人类时代的某一个过去。所以,我们当然永远无法知道过去的情景是否真的优于现状,现代是否真的是所谓的人心不古。其实一切表象都不是人心不古的理由,根源在于人们陷入自己混乱且飘摇不定的基本观里。即使不考虑过去和现代人心古不古的问题,世界总要存清明,在缺少了健康肉体和明智灵魂的团体中,偶尔有一个灵体警醒地挣扎一下,振臂疾呼的时候却发现:势单力薄的苍白呐喊声惊不皱一汪闭水,连一层涟漪都不曾激起。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