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退步集》读后感_2800字

(2019-09-29 08:37:49) 读后感

《退步集》读后感2800字

这是2018年我读完的最后一本书。前天读罢,按惯例开始整理阅读笔记,于昨日结束摘抄。大概因为写年终总结的缘故,耗费了一定时间与精力,想再写点关于此书的读后感一类,却是没有空暇了。那就在2019年的第一日,略抒己见吧。

陈丹青先生的文笔老辣,字里行间颇有一番思想韵味。他对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如实洞见,针砭时弊,对人文状况的操切之心,直言不讳的指出现行政策中的各种不足...不由令我深受触动。这年头,敢说真话的人实在是不多了。而陈丹青先生称得上其中一位。

在其字句中,足以深切感受到何为一语中的,又是何为真知灼见。仿佛看到灵光闪现的刹那,妙语迭出,智慧与真实的花火交相辉映。

真是莫名忍不住想道一句“嬉笑怒骂皆文章,行藏去留尽话题”欸。(忽然想说,感觉陈丹青老师真是性情中人啊!难得的真人。喜欢)

除了本书中专业性理论性太强的部分让我读的有些头昏脑涨外,其他的阅读体验还是蛮好~

然后再分享一部分阅读笔记


开始接受比较宽广的知识系统,开始从长期意识形态的迷瘴里走出来,没有这个前提,谈不上“人文”
古典画论原是一整套精致的“形容词”谱系,犹如珍贵的画局留白,既可妙悟,亦足误解。今天,此一绵密渊深的“美文”系统完全脱离“语境”,不再与古典山水画同其呼吸,而沦为时人寻章摘句的失效词语,有效启动着误读的循环,衍生更多的歧义。
许多事,中国人是做得而说不得,反之亦然:佯狂而潜伏,放诞而养晦,不肖抑或至孝,造反忽儿归顺——老把戏总能兜得转。此即中国式的自欺自救,自强而自适,画家则不闻“家事国事天下事”,闻知亦当无事,据守画案,磨墨理纸,习性便是自然。相较于西人西画的煞有介事闹革命,中国人柔韧圆通能委曲,是福气,也是厉害。
认知传统不是逆向回归,而是借助历史的维度认知自己。
批评”,即英文“criticism”,是绕道日本翻译过来的,与“自我批评”连成一句,成了国产货,意思完全不一样——说轻了,可以称之为“泛批评”,是五十多年来人际关系中的“软性策略”,大致起到让步、致歉、作姿态、圆场子、息事宁人等等效用。说重了,则应称之为“政治仪式”,是组织生活内部的“硬性规定”,是各级同志或被迫、或主动、或对内、或对外的表态方式,起到告饶、过关、退一步、下台阶、以便自保等等效用。
深刻的批评,本身即是反省。
真正的艺术渴望批评。而每件作品第一位严厉的批评者,应该是艺术家自己。
视觉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纯粹客观的观看,观看,往往被先验的成见所决定、所左右,先验性越强,“观看”越可能是误读的过程。
太清楚的立场我都会保持距离。世界、生命,比学说复杂太多了。
公众人物活在唾沫星子和无数误解中。公众人物,就是给公众耍着玩儿的人物啊。
鲁迅早就讲过,到了你摇笔杆写点东西、说说话,已经说明你没用了。真正做事情的人,闷着,不说话,就这么去做了。我现在两个态度,一是说话没用的,所以第二,保持说话,这是最后一点权利,如此而已。
什么是消费?什么是时尚?还不就是快点扔掉,换新的。
数年来,我之所以对城市建设与教育体制持续叫嚣——二者都是权力的大纛,利益的阵营——是我深知这叫嚣无非是失败的哀鸣,其声调,有甚于真的失败。
对古典文化的敬意固然可贵,但须知表达敬意的方式本身就是一项精致的文化,我们对“方式”也要有敬意
经济与政治地位的不平等,直接意味着文化的不平等
我也曾一路无知而愚蠢,只是贫穷年代的愚蠢无可羞,也无可张扬。现在我可能聪明一点了,只因逐步摆脱了愚蠢,并愿继续摆脱:不必同国外比较,我所比较的对象,是我自己。
每当我面对严肃的摄影,如同遭遇警告,发现我其实不知道什么是观看。我积蓄无数理由,为绘画,为绘画残余而可疑的价值辩护,自以为懂得绘画与摄影的分际,犹如律法,信守如初。但摄影总能有效地使我暗自动摇,并给予我另一双眼睛,审视绘画——摄影,以其高于绘画,甚至高于摄影的原则——或谓“无原则”——给予我更为宽阔的立场。
摄影的专论不曾有教于我。不像绘画、音乐、文学,延绵久长,繁衍了自身的理论,并被包裹其中——摄影没有理论
绘画、摄影不是“学科”,不是“行业”,不同的工具技能并不意谓创作的自觉。不论绘画的手工艺年代还是机器复制时代,若绘画或摄影作品果然被赋予生命与意义,端视作者是否了解自己的时代,并根植于观看。
芸芸人世,摄影犹如天启,犀利而直白,倏然照见逝隐韶光的历史真相、莫可名状的存在片刻
——此时,问题非仅关乎摄影,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留下的是一个原样的世界”,借大师的法眼,我们在经典摄影中迎面遭遇者,岂不正是这“世界的原样”?
所有事情背后都站着体制。
制度会埋没人,也会使人坚强,靠自己奋斗,别指望其他。
挡车之螳:作为一个艺术家,您觉得是什么成就了您?陈丹青:干活,保持做。但不要想什么“成就”。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游子:你认为艺术真实吗?陈丹青:艺术是假的,它在骗你,但它比生活真实。
为什么用人单位会选择文凭优先?陈丹青: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有什么关系?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绝对不会要凡·高。
在我们国家,“科学”有尊严,艺术没有尊严,只是附庸,陪衬,摆设,是纸做的干花。
在中国,人际关系比考试还要关键,还要难。
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这一随机的过程——而不是预定的程序——重视体验与经验,问题与可能性,激发好奇心与热情,并以此检验学生的智能与品性:它开放给未知,落实为个人。
学院教育不是向上负责,而是对艺术、对学生个人负责。不幸的是,当今学院教育的通则与本质,是向上负责。
严格地说,我与每位学生不是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关系,而是尽可能真实面对艺术的双方。这“双方”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以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那是一种共同实践,彼此辩难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不断的交谈,寻求启示,提出问题,不求定论,有如禅家的公案,修行的细节。
它绝对不是量化的。分数、奖项、规章、表格,不是它的目的。它因人、因事、因问题而异。它追求教学的真实性,而不是程序化,它落实为个人品质的提升,而不是考试分数。因此,它在当前的教学体制中是困难的,孤立的,不讨好的,无法被教条证实,难以体现为可比的成果。
目前文科教育的种种政策限定,决定了人文艺术教学赤裸裸的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
鉴于中国国情,鉴于人口基数与社会现实,现行政策有其不得不然之处,但人文与艺术将长期蒙受其弊。
中国人重世故。我的世故仅限于礼貌的层面,但我至今没有学会在表格上,或按照教条指定的方式,陈述“成绩”:那是对体制的确认,而不是对学术道德及其规律的确认。
大学是葆蓄人文传统,承续文化命脉的场所,此乃常识。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