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民主,中国如何选择》读后感_1900字

(2019-08-04 02:50:25) 读后感

《民主,中国如何选择》读后感1900字

本书分为三部分,当代民主的危机、非西方民主之可能以及中国的民主该如何走下去。郑永年认为:

一、当代民主是地缘政治的产物。今天,许多国人将民主视为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念去追求。在西方传统中,民主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很长时间里,是作为制度安排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中国并没有西方式的民主传统。当我们开始追求民主的时候,西方大多数国家的民主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并开始把民主提升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来输出。今天许多非西方国家的民主,是西方殖民主义的产物。对形成今天世界民主格局最有影响力的,是地缘政治因素。正是冷战国际格局的终结,大大促进了民主化浪潮。

二、国际社会的民主政治秩序出现了问题。这在西方和非西方社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西方,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公众对民主的参与度正在下降。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几十年来逐渐走低的选举投票率表明,西方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政治越来越冷漠。但是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另外一个趋势,就是西方社会近年来呈现出与非西方社会类似的激进化特征。比如在希腊发生了万人游行骚乱,在美国发生了占领华尔街运动。作者认为,激进化的直接原因在于中产阶级衰落。而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全球化及其导致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大大挤压了中产阶级的生存空间。激进化的后果,是民粹主义在西方世界的抬头。今年的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非西方,由于民主制度在确立之时就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精英共识、制度保障(特别是法治环境)、社会文化(如理性精神、民主传统)等,民主的表现一直都比较糟糕。这种情况在拉美、非洲、亚洲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以亚洲为例,除了在民主确立前经济和社会建设就有长足进步的日本、中国台湾等少数国家和地区,民主表现的稍好一些之外,其他地方仍然普遍在为寻找适合自身实际的民主制度而努力。民主带来竞争,但本质上是妥协精神。非西方国家的民主之所以劣质,正是因为政客们只有无休止的竞争而没有妥协,“为了选票而欺骗,为了上台而反对”,必然导致社会的撕裂。泰国、印度等地的社会精英至今未能整合,原因就在于此。

三、中国需要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在回答“民主:中国如何选择”这一问题之前,作者首先对“民主:中国有无选择”这个预设作了回应。作者认为,“要不要民主”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一个伪命题。近代以来,追求民主一直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如今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壮大、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利益的多元化等客观因素也为民主提供了生存土壤和内在动力。同时,中国一直在尝试一些形式的民主实践,比如党内民主、协商制度和基层的政治参与等。事实上,对中国来说,民主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那么,中国应当如何选择?全书半数以上的篇幅在讨论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结论和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简单总结,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一要重塑意识形态。优质民主应当有效整合社会共识,合理分配多元利益,避免民粹主义及其带来的内部冲突和无政府状态。面对在意识形态层面发生的日益激进化和极端化的左右派争论,作者认为应当学习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不争论”的智慧和经验,将具有浓厚道德、政治或宗教色彩的意识形态问题,简化为具体的、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制度安排和工具手段,从而在实践中确立新的、能够引导和推动改革和发展的意识形态。二要建立保障制度。这里作者提出了许多将来再看或许十分有价值的观点,比如让党内民主引导社会民主、从制度层面让群众路线落地、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并推动其政治参与度、反腐的未来在于法治建设等等,有些是旧事重提,有些是独家首创。更重要的是,书中不仅提出了理论设想,也论证了其必要意义和可操作性。这使得其观点对相关的改革决策更具有参考价值。三要结合自身传统。本书认为,民主是一种文化传统,是一种精神传承。对中国来说,与其从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不如结合自身上千年的文明传统,寻找适合自己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的传统政治并没有西方精英之间那种平等、谈判和妥协精神,在皇权政治下,一方面是“成王败寇”的文化共识,另一方面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造反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决不能简单仿效西方政治的外部多元主义,即多党制,而应当坚持自己的内部多元主义传统,在坚持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培养党内精英的民主精神,渐进开放,最终实现人民民主。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