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棚杂忆》读后感_1500字
(2019-09-29 17:05:36) 读后感 -
《牛棚杂忆》读后感1500字
这本书1992年著作,六年后得以发表,读这个书的时候,问我妈妈那个年代事情,原来就是偏僻小村,无处不革命啊,也不便多说了,只为了以后绝不再有此浩劫。
在牛棚中,没有牛头马面,也没有刀山油锅,有的是过去的在讲台下虚心学习的学生。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革命小将”,将讲师教授们揪下三尺讲台,关进“劳改大院”,还有什么比看到昔日的学生在一夜间变得面目狰狞、狂热到失去自我更令曾经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心碎呢?更何况在这“劳改大院”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恐怖气氛。“每当夜幕降临,犯人们列队候训。恶狠狠的训斥声,清脆的耳光声,互相应答,融入夜空。”在那样的日子里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无不需要人吊着十二分的小心,正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然而那个时代,已经偏离正规、狂热化,每个侥幸站在牛棚外地人,不仅不寄予同情,反而在他们最四面楚歌之时添上不屑、嘲讽,这可谓是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每个人的悲哀,无论是在牛棚里面,还是在牛棚外面。
季羡林先生对当时的描述是:“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动。我低头斜眼一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赏院内这难得的景观,宛如英国白金汉宫前面广场上欣赏御林军换岗的盛况。此时我的心情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是整个时代和社会的颠覆,无人理解,无人倾诉。地狱也只不过是对人身体的折磨,然而牛棚,是从身到心,由外及内的摧残。对身体的虐待只会至于伤残,而对于灵魂的逼迫与强行改造,就是对一个人的彻底抹杀。还有什么比身处一个颠覆的时代,周围全是被极端化了的有绝对统治权的人群,自己却保持着清醒独自与整个世界对抗,面对着整个世界的人的唾弃、谩骂与鄙夷更让人绝望呢?更何况季羡林先生这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当时是怎样的失望,又是怎样的在风雨飘摇中坚信着自己的一份清醒。
有人发了疯,有人焚毁了以前所有的稿件,连同过去坚守的自己,有人为了尊严,为了自己的信仰,选择了遗弃这个充满失望与绝望的世界。
然而季羡林先生没有,没有被同化,没有放弃,也没有弃世而去。
在人群中逆行,在黑暗中守着一盏心灯匍匐,是需要怎样的强大。
他以一种近乎调侃却又极其虔诚的笔调,再次重新审视过去强加给他的条条疮疤,写下用血与泪换得的文字。
我们知道,对于过去所受的痛苦,尤其是那些惨烈的、让人目不忍视的历程,最好的释怀方式是尘封它们。然而季羡林却把过去的伤疤再次揭开,审视着那些触目惊心的血痕,为我们展现那段往事。他要得不是理解和同情,而是为了让现在的青年人了解,让世人铭记。他觉得经历过牛棚岁月,又能把不堪回首的经历写的淋漓尽致的人太少了,而这些人竟都默而不语。十年浩劫过去还不到二十年时,人们就渐渐淡忘了,当今的青年人无法理解,像在听一个天方夜谭。季羡林先生所恐惧的不是那些让我们听来已可以毛骨悚然的经历,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人对历史的漠然与遗忘。于是季羡林先生觉得,不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对于人类全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不惜再让伤口流脓流血,只是为了让过去的灾难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
为天地立心,竟至如此。
现在,那个时代早已远去,留下的伤痛也渐渐的平淡。然而作为新一代的知识青年,我们切勿失了为天地立心这一心境。
世界伤害了我们,我们却以最坦荡的心致意最虔诚的思索与回报。这是作为每个有识之士,对这个社会和国家,最基本也是最伟大的义务。
风雨如晦,扶一盏心灯踽踽独行;安居乐业,留一份理性熠熠生辉。无论是风雨飘摇,还是和平安定的时代,我们所要做的,都是为天地立心,让思想之声穿透历史,遍及世界。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