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_1500字

(2019-08-01 22:14:13) 读后感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1500字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女孩和她家人之间的事,在探寻自己身份的过程中,慢慢明白了自己所感受到的同各位家庭成员奇怪关系的原因,残酷的真相让她在感受到爱的同时,也对这个家更加失望,最终决定离家出走,去完成改变自己命运的梦想。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对自己的存在原因和价值产生过困惑和怀疑,但很少有人能够像书中的主人公六六这样感触的这么深,伤的这么重,追寻的这么久,承受的这么苦。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饥荒刚刚结束的时候,在我国的西南山城重庆,生活着一群忍饥挨饿的底层人民,六六就出生在其中一个境况更惨的家庭中,在她前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率先来到了这个基于各种机缘巧合才存在的家庭。

父亲的冷漠和母亲的怨恨,让六六本能的感觉到自己同其他兄弟姐妹的不同,大姐和母亲刻意回避她的争吵,使她越发怀疑自己的身世远没有母亲说的那样简单,怀着这种强烈的身份不确定感和寻找自己身世的迫切感,六六开始一步步探寻这个家建立的过程,开始拨开云雾,接近事实的真相。

从唯恐天下不乱的大姐口中,六六得知,母亲在这段婚姻之前,已经有过一次婚姻。她曾经嫁给过一个流氓霸王头子,最后因不堪忍受婚后丈夫的虐待和鬼混,失望之下,决心带着他们唯一的女儿,也就是大姐,从家里逃了出来,并隐藏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

在本书的前半部分,作者用特别坦率的文字,写出了自己同母亲之间的各种黑暗关系;用特别锋利的文字,写出了自己所面临的残酷环境,毫不掩饰自己同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不试图用中庸的温情,来放弃对人性弱点和黑暗的发掘。作者与家庭各成员紧张的关系,和当时中国的整个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一家的残酷现状,准确而又犀利的映照出了一个国家被长期遮掩的残酷的角落。尽管作者在控诉和暴露社会丑陋和残酷上做的这么彻底和坚决,但在书中的某些地方,作者也没有放弃对幽暗中那真实的闪光的人性进行恰到好处的开掘。

作者控诉父亲从来都不曾试图走入自己内心,从来不对自己动怒,从来没有打过自己,无论自己做错什么事,父亲都不会像打其他兄弟姐妹一样教训自己,就好像自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作者也并没有忘记父亲对自己做的一些感动自己的事,比如在自己生日时偷偷给自己五角钱,比如父亲看自己不方便上厕所,特意空出堂屋让她方便,并在门外守着,不让哥哥姐姐和邻居们闯入,比如支持继续供养六六读书等等。

有时候,我也很奇怪,为什么作者对她的生父、养父和母亲这三个人,既写出了人性的弱点,也写出了他们人性光辉的一面和对自己的爱。但对自己的几个兄弟姐妹,除了描写他们对自己的排挤和怨恨之外,从没写过他们对自己的爱和帮助。可能,这就是作者坦率的地方吧,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绝不为了刻画亲情和血缘关系而违背自己所感受到的事实,虚构出从来没有感受到的来自兄弟姐妹的爱,这份坦率,这份真诚,我非常欣赏。

导致作者复杂身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那三年的大饥荒,在这样一个饥饿到人吃人的时期,很多事情的发生已不是渺小的人们能够控制的了的, 无论是作者的生母,还是作者的生父,还是十八年后的作者本身,都没有错,在时代悲剧面前,人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是不可抗拒的。我认为,作者本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从理解到接受,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去消化。不管怎样,作者最终还是同自己的母亲完成了和解,尽管这可能一直等到了作者母亲的去世,不应因这一点而去责怪谁,因为这份痛苦本身,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书中,作者用了极具分量的笔墨描写了生命在此种残酷环境下的坚韧,在身形丑陋的同时仍然不放弃自我救赎。这就是人啊,在肮脏的现实环境中,挣扎求生,作孽而又向善,身行丑陋却心向美好。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