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读后感_900字

(2019-09-06 19:40:01) 读后感

《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读后感900字

1.为什么我们闲下来都爱刷朋友圈?
2.为什么网络游戏都有个聊天窗口?
3.为什么阿司匹林能缓解心痛?
4.为什么父母感情不合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
5.为什么幸福的人大多有好的人际关系?
在遇到这本书之前,这些问题都是零散的。这本书的最大优点就在于提供了一个思考社会心理的整体框架,只要跟人有关的问题,都可以试试这框架。查理·芒格的认知工具箱里大部分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因为这部分最实用。这本书的框架足够简约,连接、心智解读、协调三个词串起整本书,用来思考也极为方便。
跳出一点来看,这本书其实是《知识大融通》理念的一个实践。《融通》里说21世纪科学整合的基本方向是由认知神经科学和进化生物学搭桥,连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社交天性》就是这样一个范本,以脑科学和进化论的思路和方法,把《社会性动物》重新整理和书写了一遍。从内容上来看它并没有超出社会心理学,不过它看起来更科学,不再是从前你说我说百家争鸣互不相让的理论假设,而是“我实验我有理,你不服实验来斗”的自然科学模式。确定性增加了。
作者的野心还不止如此。他想要借此回答一个更基本也更深奥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让人类如此不同?社会合作的答案可能也反映了作者的领域依赖性。只要考虑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知道这个答案不那么理想:既然社交脑在哺乳动物身上已经存在了2亿年,为什么人类在几万年前才开始统治世界?就算社会合作是答案的一部分,也肯定不是唯一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在哪里找呢?基因突变,语言本能,抽象思维,故事思维,工具制造,知识积累。。。
对于复杂问题,多几个框架考虑挺不错。
就科学性、系统性和启发性来说,这书是上品,有框架也有细节,在科普里已经算难得。不过它自上而下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未必能讨好某些人。另外,在讲故事和情绪感染的本领上,它跟《人类简史》还差了好几个《巨婴国》。业内推荐足见其专业,没有红人推荐可见它不是大众食品。
另,开头问题简答:1.连接2.连接、协调3.社会疼痛生理疼痛共源4.心智系统抑制认知5.社会资本促进身心健康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