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福会》读后感_1000字
(2019-09-18 09:09:40) 读后感 -
《喜福会》读后感1000字
看完喜福会的电影觉得很震撼,所以又找了书来看。
书中的情节更加完整,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找到“一个女人之所以会成为这样一个母亲”的蛛丝马迹。
四个女人从她们的母亲那里继承了一些特质而后又通过血液遗传给她们的女儿,然后这些在某个时机被释放出来。
这四个母亲相似但又有细节上的不同。她们对女儿有非比寻常的期待,期待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一张口就是纯正的美式英语,期待女儿有幸福的家庭但不会被丈夫物化,期待女儿褪去天真又留有希望可以永远笑下去,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避开自己年轻时掉进去过的陷阱。
但是这种期待往往会落空,因为母亲和女儿之间说的明明是同一种语言,却好像永远听不懂对方的意思。
圆桌派中有一期是讨论母女话题,窦文涛问,母亲到底是希望女儿走自己的老路还是希望女儿不要走自己的老路呢?
黄佟佟说这个无所谓,重要的是你是我生的,你的所有我都要控制,这个控制是本能。因为在中国深层次的文化结构里,孩子是属于自己的。
这个讲法我认为有正确的一面,但有些直接有些残忍。可能就像之前说的,对于同一件事,母亲和女儿看到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母亲看到了自己的爱和苦心,女儿看到了控制。
这种冲突和对抗会随着女儿长大而逐渐缓解。
周轶君讲她小时候妈妈总是打她,因此她发誓绝不打女儿一下。但是后来她还是打了女儿,甚至在骂女儿的时候说的话跟她妈妈当年说的一样。当她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她感到十分崩溃。
就像书中安梅说的,我们三代人犹如阶梯,一级跟着一级,有上有下,不过总是朝着同样的方向。
但当你发现挣不脱这个枷锁的时候,恰恰也是你和母亲和解的时候,你突然在那个时刻理解了她的控制欲,理解了当初她为什么会那么没有安全感,你突然理解了她的不快乐。
然后突然发现,母亲早就不是记忆中那个咄咄逼人永远自信从不道歉的女人了。她变成一个年迈的妇人,她的盾牌只不过是炒菜锅,利剑也只是毛衣针,她耐心地等待着女儿向她敞开心扉,虽然有时也会发点小脾气。
最后附上安梅阿姨对女儿说的一段话,我长于中国,从小被教育要无欲无求,忍受他人的污蔑,吞忍一切的苦楚,即使我以另一种方式教育女儿,她扔不脱自怜自哀,或许是因为她是我生的女儿,一如我是我母亲生的女儿,我们宛如上阶梯,一步又一步,或上或下,永远重复着相同的宿命。但不要,不能这样不懂自己的价值。这不是自你开始的,我妈一直到临死才了解她自己的价值,对她而言太迟了,但对我可不迟,现在就看对你是否太迟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