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读后感_1400字

(2019-08-03 07:03:06) 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读后感1400字

入社会学的坑应该是在大二的时候,那时候选书稍微有点技巧了,不再像大一一样走进图书馆瞎逛靠缘分和眼缘来选书了,懂得去豆瓣、微博大v等渠道去找一些推荐书单来做参考了。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应该算是自己社会学的启蒙书,如果按我对社会学粗浅的理解,应该是可以归为农村社会学的范畴。熊培云老师的这本书有着直击人心灵的力量,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句话都是在对中国农村问题的拷问与反思。也是从读完这本书开始,我才开始产生了一种自我意识,才开始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去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社会,认识自己的国家。

自此之后,对于社会学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读费孝通、梁红、格莱德维尔,甚至有一段时间还专门拜读了一些专业的社会学书籍,不过自己好像并没有读懂学术性读物的能力。

不知不觉间,兜兜转转,我又转到了熊培云老师这里。本着对《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真本书的尊敬,我是满怀憧憬来读《自由在高处》的,也许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当我满怀期待的翻阅时,却发现好像熊老师的写作能力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演进。其实这也不算什么,因为就像人永远不可能成长一样,一个人的任何东西都有成型的时候。所以对于熊老师迷人的自我陶醉、掉书袋式的无休止的直接引用、影评式的说教,我都可以理解和接受。毕竟,我们对于一个总是沉溺于自己留学法国巴黎经历而无法自拔的“学者”,并不能有太高的奢求。

评价一本书的好坏,个人觉得两点足以:其一,是否引起读者的共鸣;其二,是否能使读者回味无穷。也许是我自身水平有限,很遗憾的说《自由在高处》并没有给我这种感觉。恰恰相反,我还要靠回头去翻翻目录看看仔细回忆一下本书的内容。在此,实在是对熊老师充满了歉意。

敢于并有志于去思考社会的人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的,正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我们才能看到社会进步的希望与曙光。但并不是人人都要上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才好,因为总有人在自以为是的瞎扯。几百年来,围绕国外与国内的争论从未停止,但是也局限于知识精英的范围内。只是,近几十年来不知道是厌倦了还是知道这样争论下去无果,许多知识精英开始转变了战略方向,开始向普罗大众兜售其自己的见解来。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我总觉得这些所谓的知识精英只是起到了一个传话人的角色,去把西方世界那些玩烂的概念、想法稍作加工,大言不惭的说成是自己多年海外经验的智慧结晶。坦白讲,自己是最反感这些的。好多人的海外经历成为了他们博名声地位的利器,似乎喝过几年洋墨水就有了对国内社会现状针砭时弊的能力与智慧,就有了指点江山的底气与魄力。对此,我想说两点:其一,虽然西方发达起来不过几百年,但是万事皆有渊源,古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西方也不是突然之间就发达的,所以您以为在国外待个几年,多读几本书、多见一些人就能够对西方了如指掌嘛!非也,大家不过都是门外汉罢了,区别仅仅是距离门槛的长短不一;其二,本质上讲,大家都是中国人,纵使经历过国外大学的教育,思维方式这种东西也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大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大同小异,有些问题其实大家都这么看,并不是因为出过国就怎样怎样。

似乎说的有点多且偏激了,但是都是自己这么多年的读书体验。我从未见到哪个大家天天把自己的留学经历挂在嘴边,也并不觉得国内某些没有留学经历的大家有哪里不好。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