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元培传》读后感_8000字
(2019-09-10 09:25:08) 读后感 -
《蔡元培传》读后感8000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读《心香泪酒祭吴宓》
文/仪敬
张紫葛先生所著《心香泪酒祭吴宓》为广州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封皮黑色,上有旧照片,为张先生这个孤单老人伏案写字的身影。封面下方有蜡烛烁光,上方题记“心香泪酒祭吴宓”,字体闲雅温存,封面色调静谧、情绪思怀飘摇。
两次通读本书,如亲历张先生与吴宓先生的半世纪知交、学养修为,以及所共同经历的浩劫磨难,令人慨然无言。
说到作者,张紫葛先生曾师从经学大师章太炎的师兄吴之英先生,与许多作家,如夏衍、矛盾、郭沫若有过来往。而且,与周恩来、张治中、于右任等政界人物也有交往,还给宋美龄当过一段时间的机要秘书,曾救宋美龄于险境。抗战期间,紫葛先生,乃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渝后,曾给《大公报》写过措辞激烈,针砭时弊的文章,深受器重,成为报人。在与于右任的交往中,结识吴宓,成为忘年交,后听从吴宓规劝,而弃政从教,成为西南师范学院吴宓的同事。此后,历经建国后一系列运动,苟活于世,与吴宓休戚为邻。
全书461页,字字珠玑。
据张先生回忆,吴宓常通过易经算出可存活世间三个28年,从1895年出生到1921年留学归国,为第一个;回国任教授,到1949年改天换地,为第二个;然后到1978年寿终,为第三个。而大致命运走向,亦为他本人所一一猜中。即便在作为反动学术权威经受旷日持久的批判和虐待的时候,吴宓也坚信自己的推导。果然,如他所言,他经历了这样三个时期。而紫葛先生回忆所及的,正是第三个时期。
书中记载张紫葛作为他的朋友的数十载相伴的亲历,以及张先生在晚年失明情况下凭记忆的复述,回忆深隽馨雅,人物活脱眼前。对于当时人来说,彼此情义无价,一定无声胜有声、胜文字。书中涉及人物事件颇多,均为作者亲历。世事纷扰,命运多劫,却依旧饱含人情人性的珍重,真知真义的相扶。
对于读者而言,可喜有这些文字,让后人可以通过文中所讲,佐证到许多有关吴宓先生的旧闻和史料,这也包括他身边朋友的遭际、交往和不同的命运,看到吴宓先生的文化追寻与教书育人的历程,他的抚养善亲与待人接物的日常之举。
故事细节,每每让人掩卷唏嘘。其真挚还原、泣泪成行,不输于章诒和之《往事并不如烟》。
在张紫葛先生的笔下,吴宓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代学者与国家命运同波澜,共遭际,以有限生涯完成了学人与国家不吻合却不相厌弃的“恰时一体”,或可悲叹,但更多的,也让人看到了中国一代学人将传统文化根脉的传承与坚持。
世外千年,书中一刻,仿佛让读者隔着岁月、空间,因文化之尊崇与感同,而愈发贴近了这样的学人,通过书本这个窗口,看到了吴宓先生心怀壮烈、戚戚不屈的身影。
吴宓先生学识均在不同专著中有所记录,并为人们所知,但,这并不妨碍此回忆录中对吴宓先生专题论述的记载。笔者愿意抄录一二,以示尊崇。
书中有一段好玩的故事,当时张先生年轻气盛,对李清照的诗句流露出鄙夷之意,引起忘年交吴宓先生的气愤。张先生说:“她(指李清照)有什么高雅寓意?全系白描,词中: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何解?”于是,张先生按白描解了一下,吴宓气了:“荒唐!你又故意呕我吗?要知道,……”于是,他详细申论,此词作于南渡之后,弃家难逃之士大夫备受流离之苦,痛切于怀,故作此词以纪之。词中通篇皆寓此意,而“雁过也”乃其警句。北雁南飞乃秋来之像,睹雁悲秋,乃古来常情。然而,李清照说的是彼雁乃旧时相识。何所云?在金人入侵中原之前,这北雁南飞,固常飞过中原上空。彼时中原士庶人等常见到他们。日今,却于流离失所之际,国破家亡之时,再见这些北雁飞而过之。睹此旧时相识,望见它们从沦陷之家乡飞来,睹雁思乡,岂不倍加伤心?”“妙哉此句,痛哉此句,”吴宓申论说:词人于此蕴有哀怨之长篇潜台词:雁啊,我的旧相识,你可曾认出我们这些流离难逃之士庶人等,原是你往年飞越中原时常见之旧相识?你可曾看到,我们今天的颠沛之苦,感动我们的国破家亡之忧?你从中原来,可否告诉我,我们那沦于侵略者铁蹄下的锦绣河山,日前被践踏成了什么样子?吴宓越说越激动,进而联系抗日战争的现实,日本侵略者侵占了大半个中国,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从苏杭天堂到江汉平原,半个中国沦于日本铁蹄之下;今日炎黄子孙所受之苦难远远深重于易安时代。吴宓唏嘘良久,又进而讲到易安此词的艺术造诣,《声声慢》这个词牌的沿流,平仄两体的分别流行等。接着谈到易安此词使用仄体之深意,并指出,易安此词不仅用仄韵体,而且全押入声韵;宋词几大家不仅论词牌平仄,且分四声的妙处;举引周邦彦、姜白石等人的作品,论证分四声与商、角、变羽与黄钟、大吕等曲,词、乐谱的配合之妙,及其规律。进而论及水平韵的形成及其优缺点。直谈到夜阑更深,才尽兴就寝。
还有一次,在几位学生的追问下,吴宓先生均一一答复了他们有关文学的提问。其中答复片段略复述如下:1、不太推崇《茶花女》,认为它最多只能比得上《西厢记》。2、他认为,《水浒》在刻画人物,揭露彼时社会、政治各种丑恶方面都有独到之妙。语言尤为脍炙入口。但有一个很大的不足之处:有不少场景、剧情都有重复之处。他说,我曾经想过,假如这部著作的素材拿到鲁迅手里,也许会浓缩成精美的短篇。3、莎士比亚的最大功绩就是净化、美化了英语,使英语大大地提高了,规范化了。4、悲剧、喜剧各有特点。概而言之,创作成功的喜剧难,创作成功的悲剧更难。喜剧的感染力往往流于浮泛,如浅水涟漪,一漾而过。悲剧常如高空布雷,重云翻滚无穷。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与著名悲剧也应如是观。喜剧中的《威尼斯商人》较弱,其剧情有不尽情理之处。悲剧中,最欣赏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它的悲剧根植于两个家族的世代仇恨。这个问题——家族、部族、民族间的仇恨,有其广阔的历史背景。人类有史以来,知道现在,许许多多流血悲剧,甚至伏尸百万的悲剧,都是这种仇恨造成的。5、从反封建,从鞭笞历代黑暗政治来看,可以认为《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但是,论作品的魅力深,概括生活的高度精炼,论写作技巧之火炼纯青,鲁迅之代表作当推《阿Q正传》。将许许多多人,乃至整个民族(社会成员除了极个别英雄俊杰之外)或多或少存在的性格弱点、心里缺点统统集中到一个小小的人物身上,加以恰到好处的嘲笑、讽刺、挞伐,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很为少见。以一个笑话为例,如果《阿Q正传》的题材拿给托尔斯泰,他可能写成上、中、下三卷一大部。如果拿给巴尔扎克,他可能写成五部人间喜剧:阿Q、小D、吴妈、赵大爷一家与假洋鬼子。(学生大笑)6、吴宓强调:“为学之道,必广博始能源深。”“故:不论古文、唐诗、宋词,都不可只读选本。要读《札记》全文而不可仅限于《大学》、《中庸》两章;要读春秋三传,或唐宋八大家的全集,不能仅限于《古文观止》;要读全唐诗,全宋词,不能限于《唐诗三百首》、《花间集》、《绝妙好词》…… 7、他主张:“为学首,在于发挥大脑的记忆功能。”滚瓜烂熟背诵如流,不能算作确切掌握了。所以,他一贯主张,学而思之,学而时习之,学而倒背如流之。学古文要背,学外国语要背,学习中外诗、词、歌、赋要背,凡拟认真研究之好作品、论文、杂文、小品、戏剧、小说,都应背诵如流之程度。不能背诵,即没有印制脑际的知识。
从以上吴宓的孜孜回答中,或可窥豹,看到吴宓先生通达、比对、触类旁通、广博专注的治学,以及循循善诱的为师之范。书中后半部分,又提及这几个师从吴宓的学生们的命运。这批人当中,有一对兄妹,他们特地在解放后反右时期,乘船涉江,从北方来到南方,看望吾师。他们背着吴宓特意送来资助金,偷偷给到吴宓当时的夫人邹氏,以报效恩师。同时,也没有去戳破吴宓婚姻中邹氏的作假,而是默默看望老师,默默资助,再默默离去。书中说,这近十位同学,在解放后迫于环境,无一位能够如吴宓所教,成为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火种之人,可惜可叹。
说到时代与个人命运,吴宓无法逃却其中的劫数。他可以半夜从国民党挟持他去台湾的计划中逃脱,他可以滞留西南本分教学,他可以忘情于学术、君子笃守,但是,他不能抗拒整体时代泥沙俱下的挟往。在此,再补记文中个别章节,来看他的心路历程是——
一段记述是这样的,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大家宴席上喝酒发言,吴宓破例没有以醋代酒,而是喝酒祝贺。但是当朋友言及效忠的时候,吴宓说:“效忠?既然拥护欢迎,就不会反对效忠。但是,大学之道,意诚者,诚实无欺也。必也言之诚实,能够做得到的才说。效忠者,当为之赴汤蹈火,冲锋陷阵。宓自量做不到这一点。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又一天,他说:“我今天既高兴,也忧虑。高兴的是,看解放军这么士气高昂,真是百战百胜之师,攻无不克之师。可以相信,我们的祖国在共产党手上,会富强,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然而忧虑的是,竟然这么讲究领袖至上,特大的领袖画像,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同时,吴宓也再三地说,他不愿意逃到台湾,去依附美国,更不愿意像白华,“父母之邦,不可弃也!”后来,吴宓想了想,说:“喊毛主席万岁也没什么,只要能致中国于富强,登斯民于康乐,我也欢迎。”
当作者与吴宓谈论到时下批判《武训传》,导致大家自寻其辱人心惶惶时,作者认为我辈知识分子必须彻底否定旧我,才能很好地和工农结合在一起。吴宓却说:《易经》八八六十四卦,这才翻开头一卦,往后日子还长,既然抓住电影武训传这么个微乎其微的题目,号令天下文人批而判之,自作丑态,则见微知著。日后,将更变本加厉。
吴宓拟将所有日记全部烧掉,他解释说:“从批评这部写武训办学的电影发展到了批判武训这个人。数不清的调查材料、文章,断定武训是地主阶级的忠实分子,说他利用办学来麻痹人们革命斗志,瓦解农民武装斗争,以维护反动统治。仿佛武训比考茨基、托洛茨基更懂得怎样反对无产阶级,比清王朝的王侯将相更懂得维护封建统治的战略策略……对死人犹是如此,何况活人?对一个乞丐尚且如此苛刻诛伐,何况我是一个薄有虚名的大学教授乎?后患无穷。”他又论:“我何以烧毁日记以避祸呢?,此乃由于:我对历史的文字狱作过一些研究。文字狱分为两种,其一,舞文弄墨确有不满乃至仇恨,下笔泄愤,落笔疾仇。题其书曰《维止录》者,实有不共戴天之仇,就是要砍下雍正皇帝的头颅。刘禹锡两度贬期满回京诗曰:‘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都乃有感而发,意在讽刺。其或为朝廷得知,兴狱论罪,均在意料之中,乃敢甘冒大不讳,勇敢为之。另一类则不然。舞文弄墨者决无仇恨之意,反叛之心。‘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之作,何曾想到以刺清廷,讽朝廷皇室不识字?且清朝各代皇帝谁不饱读诗书?颂朱元璋一‘天生圣人,为世作则’者,何曾梦想到朱元璋会认定‘作则’乃‘作贼’的谐音而治以大逆之罪?……两类文字狱大有区别,前者冤而不冤,含愤就义,有慷慨悲歌之雅。后者冤哉枉矣,含冤九泉,负屈千古。我今虽属前朝遗民,却无反对新朝之心,但有拥护之赤忱。笔下无指责朝政之处。然而文字之义,引申别解,举不胜数,弦外之音,更难定论。横看成岭侧成峰,日记中可资猜疑旁解、断章取义,构为第二类文字狱之处多矣。”
根据如上载录,或可看到吴宓的坚守、仓皇与应对,让人抚叹,人生如寄。
论及学习,吴宓的言传身教跃然纸上:
书中,三人聊天,转为论治学之道。吴宓说:“归结为‘四大皆实’,缺一不可。
一曰勤奋。有史以来,人类的一切活动,生生养息,百工巧匠,老农老圃,明君贤相,一言以蔽之,下至贩夫走卒,上至大圣大贤,凡能有所成绩,莫不出之勤奋。诚然,才智有高下,敏悟有捷钝,而欲有所成,必须勤奋。业精于勤,荒于嬉,设或不勤不奋,虚耗光阴,虽上智之才,也必无所成就。反之,勤能补拙。忆余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所聘四大导师王国维、梁任公、赵元任、陈寅恪,皆当代国学大师,其天资之高,宓不能及其十一。王国维博览强记,以经学言,十三经之经义、传、注、书、笺,莫不滚瓜烂熟;梁启超过目不忘,真可谓不世之才;赵元任本系理科,转治语言学,敏悟大异于常人,成为世界文明的语言学大师;陈寅恪记忆力之奇特,令人惊讶,不仅经史子集并世界史实、宗教著述烂熟于胸,乃至满室图书中某书存于某架,某典籍于某书某页,无不指称无误。此四子者,有如此奇特之才,而其勤奋实非常人所及,以宓所见,四子莫不夙兴夜寐,孜孜不倦。
二曰谨严。治学必须谨严,此乃欲求真才实学必不可少之前提,而治学谨严之本在于为人谨严,生活谨严。其为人也放荡不羁,生活自由散漫,起居无常,随心所欲,则其治学虚空浮躁,绝不可能学有所成。所谓治学谨严,其道有四:一是择善故知,绝不朝三暮四,时作时辍;二是循序渐进,谨恪认真,绝不踏空夹生,弄虚取巧;三是谨心向学;四曰严恪以律己。
三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礼记大学》实为不可多得之佳品,宋人将它取出并《中庸》之章,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作为后生初学之教材,实属法良意美。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其根本,又重在诚意正心,致知,格物。即:“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是洞彻探求客观世界的奥秘,唯能如此,始可以致知——求得真知灼见,得认识的进步,求得真才实学。
四曰讲求方法。默忆、撮要、组成条款,以自己的语言表述,秉笔书之于纸上,等等过程,皆反复习、思,加深印象之过程。
吴宓最后总结说,此四者,必须切实办到。而非徒托空言。他进而感慨,自抗日战争以来,我国大学的教育水准江河日下,以致局限于教材。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则两肩承双耳,出息课堂听讲而已。
行止,往往是人格的外化。吴宓君子之风,就是人格的彰显,至为可贵。
有一次,天大热,张先生渴乏难当,一到茶馆就脱了上身的夏威夷衬衫和汗背心,在楠竹躺椅上一倒,舒舒展展,而吴宓则中装,长衫整齐,汗水淋漓,却一个纽扣也不松开。他指责张说:“你这算什么?赤膊袒腹于大庭广众之中,贩夫走卒为之尚属不雅,况我辈乎?”张说:“太热了,暑天无君子。”吴宓问:“暑天无君子,此话出于何经何传?”“此乃俗话,俚语!”“俗话?世俗之话也。身为人师,从俗乎?从礼乎?”吴宓说的认真,张先生觉得确乎是兄长训诫弟弟,就不再争论,老老实实地穿上了衣服。这件小事,足见吴宓先生所尊从仁义致礼,无丝毫懈怠。
至于他帮助邹氏(两兄弟为国民党将领,建国后被枪毙,遗留侄子为其抚养,追求吴宓终得到支持和保障,婚后不久即痨病复发去世)而迫于压力成婚,被女学生强行掠走红楼论文却原谅了对方,终身赡养妻子的亲戚和两个学生,等等。都是吴宓先生厚道、质朴,尊古训,礼遇人的知行合一,让人敬服。
平生遭际实堪伤,一代学人的生活轨迹中,有很多可亲可敬的地方,有很多特点和情怀,都成为东逝水。
《心香泪酒祭吴宓》并非研究吴宓的专著,也不是吴宓学术思想研究史,所记载之事虽然具体而细微,但却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学术、经济、思想等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吴宓先生及其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幸与不幸的生活史、生命史、欢乐史和灾难史,让人读到,让人欣喜过难过过,引人深思。
有没有真正的学子在继续传承这样的薪火,有没有人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地体察、精进人生、文化?自察、律己、悟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拂书四顾,唯余吴宓以及一群先生们的身影。中华文化的根脉,总丝丝缕缕,渊源不绝,无论怎样艰难的境况下,都曾经在他们手上发着羸弱,却坚强的光芒。或可为后人所记得,所学习。
(完)
【简要生平】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历史系(后到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其吴宓的学术脉络有:
1. 开创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
吴宓在中国开创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把比较文学引入中国学术领域,曾发表了《新文化运动》和《中国之新旧事物》等多篇重要的比较文学论文,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他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为我国“比较文学”学科之首创。吴宓还用这种方法向学生讲授西欧文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比较文学的研究人才。
吴宓的学识,从他开设的课程门类之庞杂可窥见一斑:英语、翻译术、修辞原理、英文作文、希腊罗马文学、西方文学概论、英诗选读、英国散文选、英国小说、英国浪漫诗人、欧洲名著选读、英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世界文学史、欧洲古代文学史、人文主义研究、中西比较文学、欧洲古代近代史、英国历史、希腊罗马史、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通史、文言文导读、中国小说、《红楼梦》研究、中国文学、古代文学史……如此这般,丰富得惊人。他的学生评说吴宓,他是博雅通才,博通古今阅尽中外,在人文社科领域,你很难界定他是哪一门学科的专家,而你又不得不承认他在哪一门学科都可称得上专家。
1. 建树文化。
吴宓先生曾经参与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先后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李济为教授,这就是后来名动天下、流传久远的“五星聚奎”。当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颐和园前,遗书中指定陈寅恪和吴宓处理自己遗留下来的书籍。由此可见王国维对吴宓先生的信任。
创办《学衡》杂志。在南京任教期间,与柳诒徵、刘伯明、梅光迪、胡先骕、汤用彤等创办《学衡》杂志,任总编辑。该刊11年间共出版79期。其宗旨主要是提倡国学,兼介欧美学术。因于白话文持异议,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形成对峙之势。吴宓在介绍西方文艺理论,宣传新人文主义的同时,大写文言文,作白话诗,声称要“昌明国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吴宓不惧不让仍坚持“儒道思想为国之本”,因此也被鲁迅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三、“红学”研究。
在红学研究方面,吴宓先生著述颇丰,曾用中、英文发表过《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等极有见地的文学论著,对推动我国和国际红学的发展研究起了巨大的作用。
四、教书育人。
吴宓终生从教,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曾经培养出大批学有所成的知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以及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人才。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曹禺、李健吾、赵瑞蕻、张骏祥、季羡林、李赋宁、田德望、张君川、王岷源、刘盼遂、高亨、赵萝蕤、谢国桢、徐中舒、姜亮夫、姚名达、王力、吕叔湘、向达、浦江清、贺麟、沈有鼎(以上为清华大学时期)及王佐良、周钰良、杨周翰、许国璋、赵瑞、王般、李鲸石、许渊冲、查良铮、何兆武、袁可嘉、金堤、杜运夑、李廷先(以上为西南联大时期)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或受到他的教诲。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