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辑思维作品合集(三册)》读后感_1900字
(2019-08-06 17:34:05) 读后感 -
《罗辑思维作品合集(三册)》读后感1900字
读完三册,既然花了这么多时间阅读,便不嫌麻烦地写出每本书的读后感,再结合之前读的几本罗辑思维丛书,给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成大事者不纠结》:用一个个历史人物小故事,以作者的世界观来解释这件事,以此来表达作者的道理。可以看出来其实作者已经养成了自己的逻辑世界观,相当于我们工科自动化自动控制理论里的系统一样,已经有了系统自己的传递函数,之后所有的输入经过系统这个传递函数的处理会出来一个特定的输出。我的意思是,罗振宇的世界观的形成让他看问题,说明问题都可以用他的理论逻辑来阐述解释,所有的东西都会在他的视角下加工后产出具有他特色的经验理论,道理上也说得过去,但是这不一定代表他是对的或者你一定要和他想的一样。比如书中这一个个历史例子,自诩历史知识还算丰富的我就觉得,这些人物例子有些只不过是刻意地截取某一方面某一时间段,然后用作者的语言说出这个故事,然后站在某个角度来说明某个道理。所以,有的时候,我个人会觉得道理说得会有些牵强,故事有点强行解释。不过,多了解一些历史故事,多了解他人各色眼镜里看出来的道理,至于接不接受,在于自己,不是挺好?
《迷茫时代的聪明人》:这本书更关切时下的热点:大公司与个人创业,经济衰退,市场,投资,互联网技术的影响还有拖延症甚至费马大定理。
这些词很大,很热,确实会抓住人的眼球,符合当代人,比如没什么时间看书的城市底层白领(微信这也是逻辑思维节目的大部分听众,因为没时间读书,但又想知道更多,知识焦虑感会让他们选择这类短时有效,二次知识传递的节目)但实话实说,我个人看完并没有有太多的感触与很深的收获感。在看书过程中,我是跟在作者后面,体会作者观点与看法的,但是感觉叙述过程中碎语更多,信马由缰地叙述,提纲挈领级别的言语过少。所以读的时候能读出一些感触,但掩卷回想,总感觉每个论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认知性或是见解性提升,可能是自己在作者说故事的叙述风格中不善于总结和思考吧,亦或是……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这本书大部分内容是在普及经济学的知识,至于对错,对这方面知之甚少工科生的我不清楚。书谈及了中国发展前景,未来资源走向,中国经济的规划和未来的趋势,现代化的发展以及一些小方面如王安石变法,美国排华问题,西方保守右派这些方面。大部分内容我之前基本未曾了解多少,作者的观点有的我觉得解释得很合理很有趣(但对错与否不知),有的观点却是咬牙切齿地厌恶,比如为了钱途鼓吹土地私有化,还分别就土地私有化带来的三点问题依次反驳,然而我觉得就我而言并没有说服我,所列举的理由也有点牵强和避实就虚而没有正面回答。不过对于泡沫经济有积极作用的别具一格的看法,对美国为何排华这一历史传统给出的解释我都很欣赏和接受。总的来说,是这三本书里所获得的新颖阅读体验感中最强的。
看了这么多,我觉得说到底,罗振宇是个商人其次才是学者作家,所以他说的道理其实无形中是在以自己获利的角度来拉拢更多读者吸收入他的节目,而非以学者角度来启发民智。
有的人会说,你的字里行间透露的更多的是对他的书的不赞同甚至不满,可以不看呀何必读完发牢骚。说实话,看这些书最初的想法就是想了解罗振宇的想法和价值观,毕竟捧他的人视他为精神教父,但比如知乎上却对他贬低甚重,大多是不屑。发表具体看法,当然最好具体了解后才有发言权。正如当年李敖大骂蒋介石,国民党在台统治,但他却是读完了整部蒋介石全集,而这可是大部分国民党高层都不曾做到的。
我的想法亦是如斯。读完后,个人对他的看法并非很好(求轻喷),但也非为了看不惯才来看这些书。感觉他所说更多的是想一步一步聚集适合的听众来做更大的商业拓展。当然了,罗自己也说了,不喜欢罗辑思维的可以不看嘛。个人私下的看法,非带有歧视的看法是,他的目标群众是那些在当今时代有着知识焦虑而又没时间或没兴趣看书的群体(比如我之前所说的大城市底层白领),他的自己阐述亦是如此“你没空读书,你付费给我,我读书之后把所得到知识以更简短的语言道理说给你”,在当今“知识付费”的时代,这无可非议,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不过我个人的看法还是有时间的话最好还是自己读书,因为这是一次知识学习与构建价值观,它的结果是意想不到因人而异的,而非二次或二手的知识或价值观传递可比。毕竟自己去摸索更有趣,不然花了钱后别人给你的框架你到时候是要还是不要呢?(不过网上罗给出的反驳便是,名著在写出来之时已经是二手知识载体了,和他这种知识传达没什么区别)
就这样吧,花了十多个小时,读了这三册以及两本罗辑思维系列书(《有种有趣有料》《我懂你的知识焦虑》),到此为止吧,看过,选择过,最后不做他的从众。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