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_3500字

(2019-10-01 05:27:10) 读后感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3500字

如今朋友圈晒的最多是蓝天和美食,因为蓝天是奢侈品,美食是快节奏生活的消遣和释放。

如今朋友圈关注度最高的文章,是干货或鸡汤类的说教,因为人们觉得自己需要快速成长。

而其实,现代生活中的我们无论怎样晒也远不及古人来的幸福,我们不仅失去了美好的环境,也失去了欣赏环境的心境。

在古代,人们可以看见春草、听见春啼、品味斜阳、鉴赏明月,而随着社会的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被柏油的马路、城市的喧嚣、加班的工作、拥堵的街道充斥着……有谁会去折柳条送亲友呢,又有谁会惋惜白日西迟呢?花开花落,春去春来,如此往昔而已。

在我们被要求背诵唐诗宋词的小时候,仅仅知道背诵,至今也未探究其背后深藏韵味的来源。很感谢于丹老师带我们重温中国最美古诗词,适才慢慢沉淀,思考何为唐诗宋词?它到底有多美?何以其拥有如此名望?

一.何为唐诗宋词?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基本形式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绝句和律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举例如下。

五言古体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五言绝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七言绝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宋词是繁荣于宋代的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可以分别按照长短规模/音乐性质/拍节/词牌等来划分多种形式。总体来说分为婉约派及豪放派两大类。举例如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美丽唐诗荡气回肠

人们常说,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

在中国四季分明的北方,春天用了所有花朵和树枝招摇舒展,向天空致敬;秋天用了它全部的果实和落叶,俯下身来,向大地感恩,并且心甘情愿,从有到无,用一次彻底的陨落,为下轮春风中的生命留出足够的空白。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春之到来,秋之短暂,草木盛开又凋零,都如此迫不及待,这些带走的不只是落叶,还有流光。

在如今忙的分不出一年四季的生活中,我们还有多少春光可以流连?我们曾经如此专情的感受过春天吗?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连春雨如酥般的感觉都未曾有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当我们今天抱怨生活的环境潮湿时,古人却饶有兴致地走在山路中,感受空空的翠色含烟打湿人衣。

一如开篇所提及的干货或鸡汤,我们总是着急成长,或许也在感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都市打拼,拥有了更多铺设的地板,流连灯红酒绿的场所,失去了泥土,失去了植物,我们有了自己或坐或躺的地方,但是失去了闲庭信步,不能够再去看。而我们慢慢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之后,那种草屋八九间,桃李罗堂前的生活趣味,小风景,足以让今天的我们动心。方羡慕陶渊明的《归去来兮》,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说到生活,不禁让人想起了爱情。

古人的爱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而如今的爱情,有多少心意相通,终始那回眸一笑百媚生,无比牵动对方的心,也难免被世俗的套路套牢,往往也只剩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当然,不是如今的社会不存在爱情,只是少了很多而已。

三.刚柔宋词盘旋于胸

宋词亦或田园幽静,亦或相似若苦,亦或壮志未酬。

日月星辰,天地往来,流光无形,生命有限。人向太阳学会了进取,人向明月学会了淡泊,就如老子所说,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有一种缺失,但他已经蓄满生命,正在迈向圆满,有的东西满满,完成了,实际上却逐渐走向衰败。圆月当空流光泻地而已。

那些古人眼中的明月,惆怅的很。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下面摘抄了一些宋词的片段,让我们在诗意中感受它: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柳永《忆帝京》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春景》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为何如此兴盛?

说到唐诗宋词兴盛的原因,学术界也在不断的在探讨中。以下,是目前较普遍的看法。

唐诗,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的束缚,在一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取得很大的进步,使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从而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

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诗歌概括性强)、赋(文彩韵章),而皇帝也热爱诗歌,(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另外,还很重要的一点是: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文人及诗歌体裁宽广,而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

宋词最高统治者倡导歌舞享乐之风: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向他的臣民们倡导一种不要过问政治权力而只追求个人享乐的人生观。宋代官员大多沉迷于歌舞生活之中,直至朝代灭亡。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个行业日渐兴盛,为商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对文化传播起到直接的作用。

文学内部原因:一方面与唐诗盛极而衰的发展趋势和艺术积累有关,于是诗衰而词兴,另一方面是与词的格式有关,诗述志,词娱乐。

同时,到了宋代,歌伎的制度最为完善,适于词的发展。

五 . 结语

为什么我们要向古诗词学习呢?因为它会把人的情绪变得动作化,我们现在总在描写一个人心中悲伤啊、难受啊、失落呀,这都是什么感觉呢?古人用一连串电影画面般的动作,把夕阳迷离、落红飞花、情仇别离表现的淋漓尽致,原来这样更显出悲伤和失落。

古代诗词人教会了人们将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古代诗词人教会人们感受生命的过程,如登临不仅仅是拍照留念,游目骋怀只是一个自然的状态,心里没有预设,没有希求,暮然相遇,登山的过程就是这个发现和享受的过程。

当生命真的成为一首诗,我们也就是富有诗意的中国人。年华有限,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摘自《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唐诗宋词》及网络。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