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味在人间》读后感_1500字
(2019-09-29 21:13:05) 读后感
《至味在人间》读后感1500字
人间烟火气
看圆桌派,认识了陈晓卿这个笑起来像弥勒佛的老男人,他讲起美食,嘴里都像含着口水,眼里的深情都要溢出来了…
书中诉尽了对美食的柔情蜜意,总是看的我垂涎欲滴,从这些充满味道的文字里,嗅到最多的还是人间烟火气。
我回味着这份对土地爱的深沉的情感,满是感动。每一份食物都是裹含着记忆的味道,在你心里烙着痕迹,余香回荡唇齿间,有着只要记忆不散,气味仍在的坚持。
一切不能拌饭的菜都是耍流氓
多么有理有据,又朴实的真理。我小时候起先是不敢吃辣椒的,因为怕辣挨过打,凭着执拗劲,练就了辣神经几乎坏死的功底,无辣不欢。每一次不好好吃饭,吃不下饭的时候,偷摸去厨房拌点辣椒,瞬间变珍馐美馔。
摘录:我讲三点。第一,主食崇拜和祖先崇拜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第二,只有小麦和水稻才配叫主食,其他只配叫歧视性的名称:杂粮;第三,孔子云,菜汤拌饭鼎锅刮烂,可见其美味。最后总结下观点:一切不能拌饭的菜,都是耍流氓。”(刘春)
魔蛋
一直分不清松花蛋和变蛋有啥区别,都是黑不溜秋黄不拉叽的,但不影响我对它们不分伯仲的喜爱。小时候,家附近有个卖变蛋的老爷爷,一边做一边卖,我特喜欢蹲一边看,好奇为什么要把跟粑粑似的泥巴涂在鸡蛋上。卖的时候,磕破表层带着桔梗还是枯草的干泥巴…有种浑身舒爽的感觉…如今,没有直观的欣赏,每次买回来的魔蛋,表皮都干净的像刚出浴的姑娘,我就想,这得少了多少吃蛋的乐趣……
父母大人的饮食偏好
我爸妈是个对饮食有高要求的人,最大的体现就是老家的房子地砖碎了半个客厅,我爸妈愣是坚持了十年没有换。我爸的理由是,这些个装修的钱拿来吃,不比什么都划算!所以,我从小到大没亏过嘴。大约是95年以后吧,感觉家里条件明显好了,在西北的隔壁小镇上,爸妈每周能在饭桌上变出来手抓羊肉,爆炒大虾啥的,那时候青海黄鱼还没变保护动物,爸妈经常托舅舅给买,说那个鱼头是脑黄金,补脑子。可是买回来的鱼,妈妈却总说自己最喜欢鱼尾……长大后才懂得,那个喜欢不是真的喜欢。父母于子女的爱,从饮食的点滴能延展成大江大河。
当然,这一篇,陈晓卿老师并不是歌颂父母的爱,而且“最头疼的事儿,是摸不清他们的胃口”。带爸妈吃饭真的难,因为口味差的太多,年龄和多年胃的习惯度,总是在我兴致勃勃的推荐的餐厅,让他们兴趣寥寥。最后,发现,只有火锅能高度和谐,尤其是海底捞,这种可辣可不辣,可高级可市井的火锅店…
一个人的面馆
城市里最难找的大概就是落脚点,避风港…很多年前,加完班饥肠辘辘的在长安街上打车,凌晨一点多冬季北京的夜晚,冷的人心都要死了。回到“家”,胃里空唠唠的瞬间感觉更加凄凉,所以,这样一个人的面馆都会让人倍感慰藉。有时候觉得,北京这个城市最容易被小事儿温暖,被小物件儿感动,可能因为这个城市太大,太刚,一点点柔软都显得难能可贵…
陈晓卿老师写的不止是一个美食家对食物的鉴赏,还写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人民生活的变化,食物以外的那些烙印般的情感。
我也甚是喜爱平易近人的,尤其是某一道菜能够打动我的小饭馆。很多年前,我们几个穷学生从欢乐谷一路流落到了王府井,为了看第二天的升旗仪式,决定找个便宜的落脚地。那时候对社会的恶没有啥敬畏心,在大街上找了一个“帅哥”,请他给我们指点指点…他看我们几个女生,一脸无畏和信任,实在“可怜”,于是带我们去了一个胡同里的饺子馆……
我记得那天那里人满为患,我记得那天那里那一顿饺子他交了钱,他说请我们一顿没啥,都是缘分,让我们找个正规酒店,注意安全…我记得那天那个人,那个饺子馆,是我记忆至今的人间烟火气。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