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大清相国》读后感_1700字

(2019-08-07 04:51:38) 读后感

《大清相国》读后感1700字

终于,我把这本书读完了。前段时间读完了《大明王朝1566》,相对于明朝给我的沉重感,《大清相国》给我更多的则是正面的激励。
刚开始看《大清相国》前12章时,思考了很久,主人公叫陈敬,我搜肠刮肚也想不起来这个人,以为只是小角色但是篇幅很大,想着莫非说的是明珠,明珠虽然忠但在我看来是一个大忠却奸之人。直到第十二章,顺治改名陈廷敬,我才想起来,主角是写的陈廷敬。书中对于陈廷敬的刻画给我的印象没有《大明王朝1566》那般深刻,作者大概是用了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平铺直叙,并没有特别的鲜活感,但是,读完我却有很多感触。
在古人里,我最喜欢的首推王阳明,因为守仁先生的经历,也因为他的“知行合一”,也因为他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回到本书上来,大概陈廷敬给我的感觉就是,他是一个心学门徒。印象比较深刻的,大概是几个事件吧。一是调查“龙亭”事件,一是高士奇强占民居事件,一是调查“钱法”的事件。具体的故事经过就不说了,谈谈自己的想法。
除开王跃文点评的陈廷敬外,该书给了我几个启示,要保持公正、公平、公道的心;要沉下心来认真工作,擅于思考,愿意思考,认真思考;要识庐山真面目,不被浮云遮望眼;要审时度势。
康熙少时,在柱上刻下四件事,漕运、鳌拜、三藩、台湾。实际上,四件事都只有一个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此前有粗略看了下《饥饿的盛世》,讲的是乾隆盛世,一个畸形的盛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盛世,一个百姓只有肠胃没有头脑的盛世。不由得想起来此前读过的《王阳明知行合一》,里头提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落草为寇。要知道,古代百姓有一个特点,特别能忍,要将他们逼上革命的道路需要很久很久的时间。然而,朱厚照时期的大明气数正硬,尚有江西、湖广等地匪寇乱世,到明末时,气数将尽,于是,遍地是农民起义。就如同,《潼关怀古》中所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644年,福临入关,开启了中国最后一段封建王朝时期。然而,对于所谓正统的汉族读书人来说,满清显然是异族,非我族者,其心必异,虽远必诛。以傅山为首的反清复明派几次试图拉拢陈廷敬。陈廷敬深知,兴亡苦在百姓的道理,他怀着一颗公道的心,他深信,后人终将会评判他的功过是非,而不是逞一时之意气风发。
书中提到的陈廷敬的事,其实并不是推动清廷急速发展的事,作者并没有在康熙少时四件志向上为他花太多的笔墨,却让我真正认识到认真工作的意义。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没有认真思考,也许百姓会怨声载道地捐款修建“龙亭”,如果没有认真思考,宝泉局会继续如蛆附骨地吸食利润。世间一切都可致知,只要肯花心思格。正是这些所谓的小事、琐事,才能让原本看上去很高大上的形象一下融入到了平凡的世界里,因为他确实心怀有道。
曾国藩的老师,穆彰阿曾经劝解学生说,“打脱牙和血吞”,如果曾国藩早出生几年成为陈廷敬的学生,我想,陈廷敬也会这么教他吧。因为纵观全书,陈廷敬性格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等和忍。我历来觉得,中国的朝代里最悲哀的灭亡方式是毁于党争。看似唐亡于藩镇割据,宋亡于铁骑南挥,明亡于农民起义,清亡于枪炮轰鸣,然而在这些的背后永远都躲藏了一个叫“党争”的祸根,哪怕是再繁华的盛世亦是如此。我一直认为明珠是一个忠臣,但绝对是一个奸臣,和温体仁一样,是一个有能力,忠于皇帝的奸臣。如人们所熟知的,康熙时最著名的党争是明索两党,而陈廷敬并不属于任何一方。两面不逢源,夹缝里生存,还要上忠于皇帝,下忠于百姓,忍、等字诀,陈廷敬用得得心应手,会忍、能等,所以才懂得审时度势。也大概如此,他才能善始善终吧。说到善始善终,我挺佩服陈平的,在狡兔死,走狗烹的汉初,陈平是为数不多的善终的功臣之一,然,陈平身上有很多让我诟病的地方,而陈廷敬很少有让我诟病的地方,不得不说,忍功在期间起了很大作用。
我特别喜欢豫剧的《穆桂英挂帅》,说的是五十三岁的穆桂英再次挂帅征讨王强的事,其中有一句唱词是这样的,“老太君为国把忠尽,她命我挂帅平反臣,一不为官,二不为宦, 为的是那大宋江山和黎民。”我想,百年之后的陈廷敬,看着当年宦海沉浮,大概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吧。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