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鸿章全传》读后感_2400字
(2019-10-05 02:30:04) 读后感 -
《李鸿章全传》读后感2400字
濮兰德,梁启超:《李鸿章传》
作为后人,在评价前人,尤其是贡献大争议也大的前人时,最容易犯的一种倾向,是苛责前人。总是难以避免设想当初如果他怎样怎样,现在又会怎样怎样。类似的评论最容易引发的情感,是对于前人的愤怒情绪。
李鸿章就是这样一个争议较大的人物。梁启超在评价他时,说他是“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种种看法,各类观点,莫衷一是。
我们今天回顾历史,在看待李鸿章这个人时,有几个体会:一是这是一个传统儒家文人官僚代表,有比较强烈的忠君思想。二是这个人具有开明思维前瞻眼光,能够接受保守派不能接受的思想,能够提前预测到历史的陷坑。三是这个人和同时期其他名臣相比,钱财上不干净,官德有亏。
作为传统儒家文人官僚,李鸿章身上的忠君思想,是异常浓厚的。要注意,忠君不是忠于国或者民,而是主要忠于某个具体的君主。在李鸿章这里,这个具体的君主就是慈禧太后,皇帝如何变不重要,重要的是慈禧始终在。在李鸿章的日记里,并且可以隐约感受到其对于慈禧太后怀有某种程度上的暧昧意味。似乎慈禧太后也同样怀有类似暧昧。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彼此都是人,且在一定程度双方一个是顶级的“巾帼”一个是个顶个实打实的英雄。另一方面是李鸿章是大清朝顶梁柱,尤其是到了晚清中后期,彼此具有某种相互依靠感和依赖感。这一方面,甚至慈对李可能要甚于李对慈。
作为传统儒家文人官僚,忠君这一方面没什么好苛责的。并且,其要达到忠君的目标,就必然要考虑如何保土安民,而不是祸土害民。既然要保土安民,就要平叛乱,就要御敌国。从这两方面来讲,基本上是贡献为主。要谈损害,无非是剿灭农民起义的争议,以及和列强的谈判求和。求和涉及一个后果,割让土地,这个容易引发情绪。但必须承认李鸿章保住了大土,后果是失去了一些边边角角。
李鸿章的开明思维和前瞻眼光,体现在办洋务上。兴办科技实业,建设北洋舰队,不拒绝坚船利炮,敢于敞开怀抱拥抱新科技新文明,这是开明方面的体现。另一方面,李鸿章并不完全否定和排斥维新思维。还曾在在日记中同情康有为,为康有为的命运有所预测和期望。在康梁为主的维新变法中,李采取的主要态度是旁观。在前瞻方面,主要发生在周游欧美列国之后。人一旦开阔了眼界,原来的保守僵化就经不住新事物的冲击了。李鸿章几乎准确的预测了甲午中日之战,并且看到了失败的结局。
在洋务这一方面,李鸿章贡献颇大。但亲手贡献,也亲眼目睹毁灭。仿佛生养孩子,亲身生,亲眼目睹其死亡。其中悲欢痛苦,非亲历者不能体会。总得来看,李鸿章力求有所作为,也做到了有所为。用传统思维讲,李是但尽人力,莫问天心。
至于在为官财德方面,若和同时期的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相比,有所亏失。我们不能拿李鸿章和其他那些贪腐无为的大官僚比,那是对李鸿章的不尊重。终晚清之世,能够和李鸿章比肩的名臣,大约只有曾国藩。但曾国藩的主要贡献在平叛,主要在内。李鸿章则不仅有平叛,更有与世界各大强国外交的光环。虽说弱国无外交,但终晚清之世,更谁能比肩李鸿章的眼光手腕,游刃其中,理想主要是以夷制夷,但其实没那么厉害没那么成功。主要是割地外交,赔偿外交,求和外交。
李鸿章曾经自谓是个裱糊匠。比如房子,晚清这间大房子已经破破烂烂,不堪入目,只好裱裱糊糊,装饰装饰,勉强住人。如此苦中作乐,还要装作一副自信强大的嘴脸搞外交,搞谈判,其中甘苦,也是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体验。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诸君,其实可以休矣。偌大中国,在那样闭关锁国的时代,真正有外交才能,可以为那个大家说好话办好事的人,屈指可数。
在我看来,李鸿章主要受人诟病的,值得受人诟病的,主要是钱财上。为官一世,富甲一国,怎么说都不会那么干净。钱财不干净,这就意味着其他大德上也不会那么开阔。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他的外交有时候看上去就像是在耍小聪明,以为玩弄了别人,实则被别人玩弄。不正常的钱财怎么才能来?自然是要耍些聪明手段的。
当然,这里还有一解,彼时如李鸿章这样的俊杰若真要成点气候,要么枪杆子,要么钱串子,二者必具其一,最好是两者都具。于是李鸿章为忠君也自己成点气候计,棋行正着的同时兼行旁着,也是一种发展思路。但这种思路不走则已,一走则亏。亏的是本来可以成大器,结果只成了中器,本来可以成中器,结果成了小器。无他,小聪明害死人。在我看来,李鸿章算中器,不算大器。
这么说,不是无的放矢,也是有比较而言。比如同时期德国的俾斯麦,日本的伊藤博文。尤其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绝对的大器。李鸿章的所处地位和政治资源,并不见得比俾斯麦差缺多少。当然,有一点李鸿章相比俾斯麦几乎很难相较,即俾斯麦处于欧洲,政治科技经济,都是彼时地球村最发达的地方。而李呢?则处于最落后的一端。
说着说着,到得尾来,还是难以避免苛责前人。可见话说起来都是容易的,事做起来则往往非常之不容易。对古人,我们还是要多一点风度。苛责活人是没有风度的体现,苛责死人则更加没有风度。客观宽容,如此才能从过往的历史中获得教益,偏于极端永远无法摆脱情绪的窠臼。
这是我自己对此篇随笔的总结。如是。
最后,这本传记收录了濮兰德和梁启超二人分别所写的《李鸿章传》。这个本子很好,因此二人一中一外,都是亲历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者。当然,也有其他特点,就是本书其实不是传记小说,所以不会像读小说那样给人以津津有味手难释卷之感,缺乏普通传记作品的那种阅读快感。濮兰德的作品更像是一种亲历记,梁启超的作品则更像是一种评论性介绍。但无可否认的是,二人的作品都有相当的价值。尤其是梁启超的评论,纵横捭阖,那李鸿章对比一众世界政治前人,使人对李鸿章有一种玲珑剔透的全面观感。
晚清已成往事,回顾过往回顾前人,唏嘘之余,常多警惕和自省之感。如何才能更好的进步才能更好的避免,不要再覆历史的旧辙,永远是我们需要扪心的重点。
2017-5-17于三亚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