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故乡(春华秋实经典书系)》读后感_1000字

(2019-08-30 05:32:30) 读后感

《故乡(春华秋实经典书系)》读后感1000字

心灵的飘荡:《故乡》

读鲁迅的作品,老师告诉我们,学中文的人要对语言词汇极其敏感,这一点我们不如古人。学中文的人首先得要顾名思义,尽管有时候顾名思义会错的。(陈灵强老师是一位把讲堂当作圣堂的老师,他认为在课堂上可以自我,甚至自嘲只有在课堂上他说了算。)

家乡VS故乡:家乡感情色彩较淡,故乡感情色彩较浓。

人总渴望一种内心的安宁,这是只有家才能带给你的。

1.离开过的才叫故乡——

  • 离开:

《故乡》 的叙事是从“我”“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说起的,作者显然采取了横截面的写法,将完整的人生历程的第一阶段“离去”推到了后景。小说虚写了这样一个“我过去的故事”:当年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农村社会所挤压,“我”不得不离本乡、“逃异地”,到现代都市“寻求别样”的出路。

  • 回来:

二十年过去,依然在为生活而“辛苦辗转”,却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此番归来,正是为了寻梦:那“时时记得的故乡”不过是心象世界里的幻影。

整篇小说所写的其实是“我”的一个心理过程:“苍黄的天底已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现实空间逐渐取代那想象中理想化了的“神奇的图画”;“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由“十分清楚”而变得“模糊”。

  • 再离开:

现实闰土的故事(还包括现实杨二嫂的故事)无疑起了惊醒的作用,帮助“我”完成了幻景与现实的剥离。

我坐船回到故乡,再坐船离开故乡。船象征生命。

在西方,人生是海洋,船是人的生命。“方舟”、“此岸彼岸”。

    在中国,船——生命(独木舟),船——传

2.《故乡》的叙事结构:

“我”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从而完成了“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人生循环。

(在小说的外在形式上则表现为“始于篷船,终于篷船”的圆圈。)

“故乡”:现实与想象的对峙(闰土、杨二嫂前后对比)

现实的故乡:封建宗法制社会

心中的故乡:“我”想象的故乡

3.《故乡》两种可能的主题:

启蒙主题:反封建。既表现了对“新社会”的向往,又表现了对封建宗法制社会的强烈批判,同时也意识到改造封建宗法社会之艰难。

生命主题:展现了生命对归宿的强烈渴望以及生命无归的宿命。

4.地上本没有路

尽管,鲁迅在骨子里是一位悲观主义者、虚无主义者,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敢于“直面”。他在《故乡》的最后留下了光明的一笔,这也是《呐喊》中所有篇目的特点之一。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