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_4500字

(2019-08-27 16:09:21) 读后感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4500字

这是我复制一个另一个读者的,以方便自己随时看[微笑]看这本书之前有去豆瓣看过评论,很多人会说本书只讲了什么是神经症,却没有告诉解决方法,看了书之后,我发现书中也说了能认识到本身问题的存在,就已经是一种治疗,心理学家也证实,人们可以在带有一些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依然正常地生活。这里说到的神经症典型三大类型:顺从型,对抗型,疏离型可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都能看到点影子,真是随时都能对号入座,只不过没发展到严重的神经症。

造成神经症是因为人际关系的混乱和缺失。通俗一点说就是患者在童年时期,可能处于一种令他缺乏安全、缺乏自信、缺乏自由,甚至不允许他有自发性的环境之中,他能感觉到自己的精神核心遭到了威胁,因此陷入孤立无助的紧张状态,继而,他与别人的互动方式,是基于迫切的需要和对利害关系的判断所做出的,而不是依照他的真实意愿和真情实感做出的。他愿意或不愿意,喜欢或不喜欢,相信或不相信,都不是他真实意志的表达,他需要时时刻刻对别人保持警惕,并且在应对别人时,哪种方式对自己的伤害最小,他就使用哪种方式。他以紧张而带有敌意的姿态看待他人——最初是警惕,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深切的憎恨;疏远他人,疏离自我。也就是说要想改善神经症,还是要从所处环境来改变,如果一直处于当前的糟糕环境,神经症只会越发的严重。

神经症患者试着自己解决冲突是不切实际的,很可能会出现不但解决不了冲突,反而还伤害到自己的情况,神经症冲突是没有理性的解决办法的。但是,如果能将人格中造成这种冲突的状态进行改变,或许能够解决这些冲突。一个人的绝望、恐惧和敌视等感受都可以因为分析而得到降低,和其他人与自己的疏离程度,也能因为分析而变小。所以,如果分析工作做得好的话,这些状态都能够得到改变。

神经症患者的最大特点是矛盾和冲突,想要发现矛盾,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首先要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冲突的产生,大多是受到观念、信仰和道德观的影响。严重的神经症患者很难认识和解决冲突。这种人基本上感觉不到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不过当自身的弱点被他人击中时,他们会很明显地产生害怕和愤怒的感觉,只不过他们很可能会压制这种感觉。

神经症患者基本上都不认同冲突的存在,加上这些冲突主要存在于无意识当中,所以,这些冲突都很难被发现。

有两个很突出的因素可以证明冲突是真实存在的,①最终产生的症状:忧虑、苦闷、犹豫、懒散、寂寞等情绪,都是那些还没有被解决的冲突对人们施加的影响,②相互矛盾也是冲突存在的标志。例如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矛盾或总是在自己的愿望上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害怕和郁闷,感觉特别矛盾。

亲近他人、抗拒他人或疏远他人形成的过程:孩子们虽然是带着距离感和畏惧感来亲近他人的,但认识到自己孤立无援的他们,是很希望让别人喜欢自己并给自己找到依靠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地和别人在一起,所以他们愿意朝这个方向努力,如果他们从周围环境中感受到了敌意,就一定会出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抗情况,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时候孩子就会抗拒他人,当孩子觉得自己很特别、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时候,就会开始疏远他人

三种类型共同的特点: 孤立无援、敌视和孤独。

顺从型人格:这种人格的人会很明显地表达出对喜欢和赞扬的需求,可以说所有“亲近他人”的特点,在他身上都有所体现,此外,他最需要的就是一位“能够控制他,也能帮助他判断对和错,还能让他生活中的所有希望都得到满足”的伙伴。 患者对安全感有着永远都无法满足的需求,至于对感情和赞扬的疯狂需求,其实并不都是发自内心的,它们都隐藏在他对安全感的需求后面。

主要表现为:在感受到别人的不满或是碰到争论和竞争等情况时,会选择逃避。他们总是无怨无悔地把主导地位让给别人,而把自己放在听从于别人的次要位置上,做一些安抚、调节情绪的工作。他死死地压抑着自己对于胜利和复仇的迫切需要,因而经常表现出一种很容易就妥协和无怨无悔的态度,总是在不考虑自己的真实感受的情况下,把错误都揽到自己身上,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坚持,完全没有命令和要求别人的能力。

对抗型人格:觉得所有人都敌视他,就算他发现人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也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外表看起来,他很有礼貌、刚直不阿还很友好,其实多数时间,他都把自己的态度隐藏在外表之下,只是偶尔才会明确地表达出来。对抗型患者的需求通常包括很想利用别人和算计别人,以及把别人变成对自己有用的人。他的价值观就是弱肉强食,即强权就是真理。在性格上,他会给人一种严肃、态度强硬的感觉。他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对抗型患者心中想的只有胜利,对于输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也做好了随时把责任推卸给别人的准备。在自己的能力和智谋方面,他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因为他要证明他的强大和精明,也要证明所有人都欢迎他,不论有什么愿望,对抗型患者都会直接表达出来,有什么命令或是生气的时候,也会说出来,从来不会忍着。

疏离型人格:不想和任何人靠得太近。疏远自我是另一个被认为是疏离型所独有的特征,这一特征,在所有的神经症上都具有,主要表现为感受不到情感,对自己认识不清楚,对于自己爱的、恨的、喜欢的、想要的、害怕的、相信的、痛恨的都是什么,根本就没办法确定。所有患有神经症的人到最后都会和自己失去联系,和一架被遥控的飞机没什么区别。他们的内心希望能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保持感情的距离。更确切地说,他们只是表面上看起来还能够继续和别人交往,事实上,他们已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定,不用爱、斗争、合作或竞争等任何形式,和别人产生情感上的关系,就好像在自己周围画上了一个任何人都无法进入的“魔法屏障”一样。当他们的“屏障”中有外界因素闯入时,他们就会因为需要强制性特征而产生忧虑和担心。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不参与”,他们认为为了不危害到远离群体的状态,那就最好都不和任何人或者事物发生太过密切的联系,以防我们离不开他或者她,当然,最好也不要去管别人,这是患者掩盖起来的规则。他希望独处,因为只有当他和别人保持足够的距离时,他才不会因为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而感到焦虑不安。隐秘也是疏离型患者的一个明显的需要。他总是想保持自己的神秘,一个疏远自我的人总是会觉得自己很“特别”,一旦发现自己没有得到别人特殊的对待,就会产生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而且不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别人,因为他害怕别人的打扰。他们最大的需求其实是绝对的自由。他从来都不会盲目地附和别人,也不会参与到任何竞争当中,这样远离群体,是因为不想被影响,也不想被欺压和管束,更不想承担任何义务。不愿意按照别人的希望做事,也不愿意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做事。

在感情生活方面,顺从型患者追求喜爱、亲近和爱,对抗型则追求生存、支配和成功,可以说这两种类型都有着积极的目标,所以这两种类型的感情生活有着固定的模式,至于那些疏远自我的人,因为目标是消极的,既不想卷入其中,又不想让别人参与进来,更不想受到别人的干涉或影响,所以这种类型的个体之间的差别会大一些。压抑所有的情感,甚至不承认情感的存在,是疏远自我型在总体上的表现。自我疏离倾向与其他神经症倾向都有某种作用,那就是让患者获得一种安全感,也就是说患者是为了获得一种安全感,才选择疏远他人。他没有能力应对生活,所以只能以冷漠来避免与他人打交道,而当他无法避开时就会感到恐慌。每一种神经症的产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防御,自我保护。

书中还有提到理想化形象这个词,它的一大重要性就是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作用就是让人脱离现实、妄自尊大、无端自信,把自己想象成成理想中的样子。理想化形象还有另一种取代作用,对真实理想的取代。

理想化形象的弊端:会丧失真实的自我,他会遗忘自己的真实感受、爱好、厌恶和信念。他不知道正活在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当中,虽然理想化形象固然是患者创造出来以应对基本冲突的,可实际上它的害处要远远大于它所能带来的好处,因为它在患者的人格中造成了新的裂隙。

外化倾向:将内在的变化过程感受为发生在自身之外,于是笃信是这些外在的因素导致了自己的麻烦,简单来说就是为自身的冲突矛盾找理由,不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外化倾向同样是一种回避自我的表现,把自己的快乐、苦恼、成就等全都归结为外部因素造成的,无论是好日子还是坏日子,都是别人给予的。

神经症患者对任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改变都恐惧,除了惧怕改变本身外,还惧怕因改变带来的更糟糕的局面。

冲突没得到解决,会表现出三种紊乱失调的症状,这三种症状都能导致精力的消耗或错误应用。①犹豫不决,这类人都会下意识地避免做选择,他们总是刻意回避必须做决定的场合,喜欢一再拖延。他们喜欢让别人来替自己做决定。②同样十分典型,表现为普遍的低效率,低效率是指那些由于内心冲突无法发挥最大潜能所造成的低效率,做事迟缓只是低效率的其中一个表现,除此之外,健忘、笨手笨脚也是该方面的表现。③普遍性怠惰,他们对任何努力都很排斥,而且他们能意识到这种排斥,千方百计为自己辩护,将其合理化,努力的抗拒,发展到一定程度变为恐惧,即害怕努力的结果有害无益。神经症性质的怠惰,意味着主动性和行动能力的瘫痪。普遍性怠惰的影响力尤为重大,它除了能影响患者的言行举止,还能影响他的情绪。

神经症患者通常极不愿意(无意识的)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哪怕后果特别明显,他也假装看不见。

神经症患者产生绝望的几种表现:

①患者可能表现得很快乐,但是如果他有自杀或死亡幻想,就算没有真的采取行动,但也足以证明患者身上存在广泛意义上的绝望

②绝望可能以另一种面目出现,比如玩世不恭、轻浮、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待人接物等

③没有信心和勇气应对困难,也是绝望的一种表现

④绝望还表现为喜欢幻想和预言未来。

⑤慢性抑郁也是绝望的一种表现,患者即便深受抑郁的煎熬,但是表面上可能表现的很快乐。

⑥做不到理想化形象中的自己,同样会产生绝望

⑦重心转移也是患者陷入绝望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可以的,翻译不太好,有些地方看不太明白要反复看,里面是大量的理论,会有些枯燥。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可以当入门看,没什么很难理解的专业术语。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