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的边界》读后感_1300字
(2019-09-05 16:16:35) 读后感 -
《知识的边界》读后感1300字
我们首先说了人们对互联网和知识最大的四个偏见。第一,纸质书真的比网络获取知识更好吗?温伯格认为,人们只是把图书过分浪漫化了。而且受限于书籍的形式,我们只能跟随者作者的思路,拿到一个“链条状”的知识,而不能像在互联网里一样,发散思维,开枝散叶。
第二,现代人们的焦虑,是因为信息过载吗?温伯格认为,这是因为我们过滤器失效了,它不再能帮我们删掉信息,反而会增加信息。
第三,回声室效应会让极端主义加剧吗?网络上虽然存在回声室效应,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我们进入一个回声室,也是在一片嘈杂当中听过了很多声音之后,才进入的。
第四,事实还是知识的基础吗?温伯格说,在互联网上,如果你不喜欢我的结论,那你很快就能找到反驳我的事实。事实失去了它古老的作用,不再是知识坚实的地基。
那么,互联网塑造出的、全新的知识生态系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分别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生产方式、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人们思维的形状,这四个角度来给你描述了它。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书本上固定的文字,也不是网络上的信息,而是网络本身。知识的生产方式正在从“传统的专家”向“每个人都是专家”转变,而知识的传播方式,正在从原来的金字塔模式,变成扁平的网状模式。知识的这些变化也让我们的思考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原来受限于书本的限制,都是从 A 到 Z 的长形式思考,而互联网的超链接帮助我们,能把这条链条扩展成一张网。
最后,温伯格给出了四条让我们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建议。第一是在开放的网络生态里,学会混合利用过滤器,让一些过滤器成为筛选其他过滤器的指标。第二个建议是上传资料时,要上传“关联数据”,让数据和数据之间发生联系,变成知识。第三个建议是展示你的工作,让有价值的观点能及时让人们看到,并且链接一切,链接越多,网络就优秀。第四个建议是,学会拥抱不同,我们既要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别人的观点,也要包容不同的意见。请把自己当成一帧网页,和世界做更多的连接,收获更多对自身的理解。
在达尔文的那个经典事实年代,他的进化论也不是自己独自研究出来。他也同样在一个网络里,和很多同事进行书信往来。温伯格在书的最后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下一个达尔文,可能是一个数据狂人,可能会在网上找到很多数据,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别人无法理解的联系。他可能会在网上公开每一步的研究,和更多人发生连接,而不会等到最终有了结论才发表。那他还会变成像达尔文那样伟大的人吗?互联网让他变浅薄了吗?
信息网络的这种超链接,的确会诱惑我们一路向前、不停地点击,不过我们换个角度来想,如果这个诱惑让我们偏离了本来的目的,那也许它真的消耗了我们的专注力。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因为它不仅迅速地帮我们解答了困惑,也让我们能沿着自己的兴趣去探索。
温伯格后来在一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的时候说,知识网络并不关心我们从哪里获得知识,无论是从网络上免费获取,还是从书本、课程里付费得到。它关心的是,在获取知识之后,你是不是能和别人构成网络,一起理解这个知识?互联网形成了比起聪明人还要聪明的专家网络,网络能够让我们更聪明,只要我们自己想要更聪明。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