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必读书目》读后感_1200字
(2019-09-16 19:46:06) 读后感 -
《不必读书目》读后感1200字
1、老子:老子倡愚民,不是为了举天下而奉一人,而是要君民同归于简。但不管怎么说,他也确实为愚民主义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老子对后世的大影响,是他的反智主义。他说“美与恶,相去几何”,分别万物的知识,都是无用的;
2、李白:第一是个理想主义者,第二,他的理想,又很肤浅。虚荣心是他全部想法的中心,他给自己描绘过的人生目标,除了做神仙,就是做一个被荣耀和奉承者团团围住的救世者。他最喜欢想像的,就是自己倏忽而来,救人或救国于危患之中,又飘然而去,身后留下一大群痛哭流涕的感恩者。这种幻想,常把他自己感动得掉眼泪。尽管如此,大多数读者,还是打心眼儿里喜欢李白。李白固有庸俗肤浅的一面,但谁不呢?只要庸俗得诚恳,肤浅得天真,一样能招人待见。李白不能为人下,这是何尝不是可贵的品质呢。
3、三国演义:在古典小说里,若论曾经影响人心之深,哪一本也比不上《三国演义》。不妨想像一下古代社会里的普通人,那些不认识字、没机会读史书的大多数人,他们如何形成历史观?在他们的理解中,国家是怎么回事,政治是怎么回事,九州谁设,四疆谁辟,为什么自己要缴赋税,为什么官员会乘马,什么样的人是英雄,如何辨认出自己的救星?……一个人自幼及老生活在村庄里,但也能谈古论今,对多种公共事务都有一套看法。那么,这些看法是怎么来的呢?一大来源便是听故事,从说书人,从戏文,或直接或辗转,积累起自己对政治事务的知识。讲三国故事,至少在唐代就有,到后来集撰成书,一千年里,众多的故事中,只有它,当得上是全民的历史教科书。
4、煮茶的燃料,如今用电,是不得已。《茶经》是提倡用炭的,诗人摇头笑道,博则博矣,不如我辈知雅啊。一种讲究,是用竹子来烧火,还要用绿竹、枯竹,单听名字,烧的不是竹木,竟是诗意。更讲究的,用鸟窝,特别是鹊巢。“鹊巢结空林,雉雊响幽谷”,你去给摘下来,多不好意思,所以拣落下来的,所谓“烹茶拾堕巢”,落巢是少见。这也是没办法,《茶录》里说,煮茶不能用柴薪、烟煤、麸炭,还不能用恶木、弊器、木桶等,能点着的东西,可用的实在不多了。
5、书有二恨,一是恨其多,二是恨其少。恨其少的人,通常是学者,咱们普通人,唯恨书籍太多,读不过来,又不知什么是适合自己读的,什么是自己有可能喜欢的。寻好书如寻恋人,要向人海里淘摸,又要听人介绍,有的人还会坐在餐馆临街的窗前,看外面的人流,纳罕自己的精神伴侣,是不是刚刚路过。我们在无趣的书里浪费了无数时光,也曾在书店或图书馆里,扫过一排排的书脊,当然,我们也读书评、书目,像光棍汉检阅征婚启事。有时我们相信推荐,买下一本新书,有时我们只是想了解一下还有那么多书,那么多可能。
读书目是心旷神怡的事,也是让人懊恼的事,书目向你显耀风景,又告诉你有多无知.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