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孟子》读后感_1500字

(2019-09-01 07:49:50) 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1500字

四书中,《孟子》应该是字数最多的,接着是《大学》、《中庸》,最后是《论语》。所以大多数人读《论语》,我觉得也是有原因的。。。。但聪明人都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细心的人会发现围绕的主题也就那么几个,不过每一次对主题的阐述都有他的特殊性,从多方面去对一个问题进行辨析和理解,这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拓展能力。


先来看孟子对领导者要求的阐述:


一是说君王只有仁政爱民,体恤民众,这样才会被人拥护,天下归心。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是说要以德服人,这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力量,把它放在国家治理,教育方面都是合理的。比如一位老师应该用软的方式去给学生将硬的道理,不能体罚学生,也不能拥有哪怕是一丁点的霸道气势,要如阳光般温暖人心。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三是国君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要勤政爱民,要为下级做表率和榜样,在挑选人才时也要注意任人唯贤,择人以能,要注重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四是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还要大情怀,大智慧,他可以一对一地帮助别人度过一时的困难,可是对于全部的百姓来说,一时的小恩小惠没有什么意义。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bì)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还有对民本主义的阐述

一是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一位当政者,最大的骄傲应该是获得百姓的认同,得到百姓的夸奖,并不是自己的地位有多高,国家的财富有多少。
要顺应民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dān)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二是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国家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小家庭,家庭也由个人组成,个人运转正常,国家这台大机器才能有良好的工作效率。作为个人,也要塑造好自己的品性,立志报国,不做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三是说君主的昏庸会导致士人和百姓离开,古时君子恪守忠孝仁义等做人的准则,但不是愚忠。因此君主要宽以待人,才能得到百姓的爱戴,臣子的拥护,统治才能稳固长久。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在儒家经典中,最容易看到的就是“仁义”,孟子的“仁政”也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指出,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都要仁。国家要施行仁政,个人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这样,国家才会和谐安定,个人才会被人敬仰。

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为政者要施行仁政,只有这样,才能建功立业,那些想称霸却又不想施行仁政的人,无疑是自相矛盾的。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仁者无敌。
得民心者得天下。
赢得民心最关键的是施行仁政,如果君王施行仁政,把百姓的利益记在心中,那么就可以成就王业。
仁者,能带给百姓希望和安全,制定和谐的政策,追求长远的利益,保证生命的安全,实行仁政,百姓的归顺自然会水到渠成。

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