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_1200字
(2019-08-11 17:55:08) 读后感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1200字
时值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翻开了海明威的这本《永别了,武器》。满目战争的影子,不由的还是心有余悸而戚戚然!
于是想到了亨德尔《里纳尔多》的选段《让我哭泣》
让我痛哭吧!
残酷的命运,
多么盼望着
那自由的来临,
多么地盼望,
让我痛哭吧!
残酷的命运,
多么盼望着!
人间的苦难,
无穷无尽,
对我这样的痛苦
也无人怜悯,
对我这样的痛苦 ,
也无人怜悯。
多么地盼望!
多么地盼望!
战争让恋人生离死别,战争让人类饱受苦难。人性的恶被放大,人的灵魂被拷问。如果有原罪,战争便是那原罪。
当弗雷德里克·亨利伤好后重返战场时,少校长官是懊恼的,他的朋友里纳尔迪是冲动的,就连他自己也觉得这里没有了家的感觉。但亨利里克知道战争时期忍耐得大于冲动。即使他们反对战争,憎恶死亡,痛苦挣扎,终究是无法脱身这战争的泥沼的。
于是战士们醉酒、生病、谈论亲人、恋人、理想,在沮丧中向往着光明与自由,在思考中懂得了信仰。
从亨利与牧师的一席谈话中,看到了战争开始趋于冷却,最后的胜利不是德军或是法军,不是充满销烟的战争,而是信仰!只有它能唤起人们内心的希望,只有它能让战士们放下武器。
而亨利更是因为有了恋人凯瑟琳和他们的孩子的缘故,而冒险脱离军队,以向死之心追求家庭生活的温暖。之后他与妻子经历了逃亡,终于过上了一段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他们彼此珍重,怜爱,真情满满,无法分离,这来之不易的却又是每个人庸常的日子,在战争的影子下显得何等的不寻常和无可奈何!
可以说战争的摧残或痛苦的绝望,有时能让我们看清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而亨利的宁让爱情毁掉我,也不要战争毁掉我的虔诚决心,一方面是他内心对战争的厌恶已经生根,另一方面是他需要凯瑟琳的爱来抚慰他内心的伤痕,跟分担他的恐惧。
然而在读者与主人公似乎已经忘记了战争,只在享受他们夫妻间点滴生活的美好时,海明威他老人家笔锋一转安排凯瑟琳难产而死。为什么自由意志战胜不了上层建筑?为什么亨利终究逃不过命运之手?
如同凯瑟琳临死前说的:“人生只是一场卑劣的骗局。”是啊,在上帝面前我们何尝不是那烧火棍上求生的蚂蚁,渺小、微不足道,直至穷途末路。
其实也正是这穷途末路的爱情使全书的反战主题得以升华。凯瑟琳的死跟她一直以来的颠沛流离和恐惧心理脱不了干系。我们痛心地看到原来战争从未远离他们,它才是这一悲剧的始作俑者。
我终于明白海明威的硬汉理念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也就是说即使付出一,切代价,也要反战到底。他用愤怒来抵御恐惧,用毁灭来对抗战争。这也许是海明威的一种“打不死”的生存哲学,让全书充满了悲壮色彩。虽然我们都不甚喜欢故事的结局,却也理解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最后不得不,“永别了,武器”却也“永别了,怀抱”!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