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_2300字
(2019-08-30 02:00:37) 读后感 -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2300字
周末本来打算去看《大鱼海棠》,看完后给大家分享下影评,交流一下想法。谁知大雨围城,交通瘫痪,无法出门,闲来无事,看完了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下这本书的读书感悟吧。
一句话概括内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名西方旅客的飞机被劫持,意外来到坐落在群山之中的香格里拉秘境。原本各自身为外交家(康威)、银行家(巴纳德)、修女(布林克洛)与大学毕业生(马林森)的四个旅人,被命运捆绑在一起,在香格里拉遭遇了种种离奇事件。
一句话总结:英国版的《桃花源记》。好,理解的人就不用往下看了。
价值观、偶然和命运
《消失的地平线》书中一开头写了这么一段话:“正因为这些工作在别人的眼里都不是什么好差事,所以毫无疑问他给人的感觉是做事不行。实际上,他自我感觉相当不错,他这十年过得丰富多彩,还算开心。”
简单的两句话,对于人性和性格的描写之犀利,可为入木三分。这是主人公康威所处的文明社会的价值和他自己的价值观的冲撞。这个冲撞,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他自己的命运。
生活中的我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别人的价值,其实你所谓的没有价值只是在你的价值观里没有价值,怎么说呢?有社会大众的价值观,我们敬畏,因为它们是社会的稳定剂。但是对于不符合主流价值的价值观,只要于社会无害,为什么不给他一点包容呢?他们在不断探索社会价值前进的方向。
然而就算你拥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例如马林森,一个英国公学刚刚毕业的学生,在生活的偶然因素面前,依然束手无策。正如小四所说: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飘洒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什么时候就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
虚构的想象和现实的反抗
中国古代的大隐士,一直在南山下悠然采菊的陶渊明通过虚构的想象构建出来一个桃花源,在寄托心中的无限遐往时,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抗。
书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香格里拉也具有跟桃花源一样的特征,土地肥沃、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以适度作为原则快乐生活。詹姆斯▪希尔顿通也过创造这个虚构的世界力图反抗20世纪初欧洲社会沉迷于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在狂热于发动殖民侵略战争的躯体价值观。
大大的想象反抗现实的世界,小小的想象反抗身边和心中的困境。书中有个情节:四位被劫持者在飞机上讨论他们对被劫持的这件事的看法时,每个人给出不同的观点:大学毕业生说劫机者是个疯子,修女说这是上帝的意愿,银行家说劫机者是技术精湛的飞行员,外交家则总结和对照了他们三个人的看法。
书中写到:康维(银行家)没有搭话。上帝的意愿也好,那家伙的疯狂也罢,就看你怎么对待,如果你想为许多事情找到一个很好的说辞,你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或者反过来(此时他想到了机舱内几个人的情绪并看到了窗外粗犷豪放的自然景色)——也可以说是人的意愿,上帝的疯狂,但情同此理。只有确定了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才能让人心安。
其实危险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可预知,不可琢磨,那种深深地无力迷茫和恐惧感会扎根于你的脑海中,不断成长,最后会把你逼到一个死角无法逃避。而给出对这种危险的解释,无论正确,按照自己的角度,就会让很多人安心。按照自己逻辑的解释(想象)是对现实世界反抗的一种途径。
与自己喜欢的美好事物保持距离?
“如果简单地说,亲爱的先生,我应该说我们广为接受的信仰是奉行适度的原则......听到这里,康维会心一笑。他认为张说得很好,而且这些话很符合他的个性。”
书中香格里拉作为世外桃源的代名词,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外交家到来后很快沉浸其中,接受活佛的引导,逐渐喜欢上这个地方,并且对在喇嘛庙里美丽脱俗的罗珍发展处一种微妙的柏拉图式的喜欢。这种空与灵的交流很快就将外交官内心深处追求中庸的性格激发出来,并且在没有任何事实的情况下,相信了他听到的一切,并且在活佛去世的那一刻,搭建起自己心中的精神世界。
美好的事物往往会让我们心生向往,不敢亵玩。这就会造成,以其构建起来的精神大楼,极容易坍塌。当康威确定美丽脱俗的罗珍要跟着大学毕业生(马林森)离开这里时,“他感觉,像所有过于美好的事物一样,一个梦想在遇到现实刹那消失了。整个世界的未来,与青春和爱情的分量相比,都将轻如鸿毛。而且,他也知道他的精神世界就蜗居在它自己的疆域里,香格里拉就是这样浓缩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现在也岌岌可危。即使他努力让 与青春和爱情的分量相比,都将轻如鸿毛。而且,他也知道他的精神世界就蜗居在它自己的疆域里,香格里拉就是这样浓缩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现在也岌岌可危。即使他努力让自己振作起来,他还是感觉到自己的梦幻长廊在扭曲、亭台在倒塌,一切都将土崩瓦解。”
自我认同与自我求证
是的,就像庄周梦蝶一样,康维(银行家)也不知道到底是他原来疯了现在清醒了,还是他原来一直清醒现在又疯了。人们的自我认同来源于对自我求证的胜利。某种意义上,他可能不如马林森永远都保持着对自己现实世界身份的强烈认同,同时他的自我认证也没有成功。于是最后的最后,他就像是徘徊在两个世界的过客,并且永远在两个世界漂泊。
本文原创,欢迎转发
[锅锅](微信号 ggzgs520 )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