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褚时健传》读后感_2400字
(2019-08-29 14:02:00) 读后感 -
《褚时健传》读后感2400字
在读第一章的时候就决定了要买书来看。两天后书到了,晚上就在图书馆看完了,觉得很值得。
不怕没钱买书,就怕买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书。而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也远远超过一本普通意义上的人物传记。首先,是要感谢褚时健先生,有如此丰富的人生。其次,是感谢让这本书诞生的一些人,感谢你们愿意拿这么有价值的故事与我们这些对好书望眼欲穿的读者分享。最后,是要感谢作者,如果不是你的穿针引线和立场中正,也不可能让褚老的故事更我如此大的启发。
看完之后,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褚老对生活的态度,就是我所向往的;他所达到的那种境界,正是我所憧憬的。简单,认真,不混日子,追求品质,让大家都好过……除了他没有自己个体太丰富的小生活,而大多都是把自己的贡献与集体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以至于忽略了最亲近的人这个缺点外,我觉得他已经做得很好了。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人的灵魂品质却真的可分上下。站在上面的人,他能看到众山,他心怀天下;待在下面的人,他只看到小路,更多的是怨天尤人。人和人,确乎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我现在也只在山下,我知道这条到山上的路不同寻常,它是心路,需要的修身修性。
说了这么多,究竟褚老身上有哪些特质呢?我读第一遍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随遇而安。不论是年少丧父而帮助母亲支撑整个家,还是后来读书加入游击队;不论是随后被扣上“右”的帽子下放农场,还是在玉溪卷烟厂行至巅峰时进入牢狱,家破人亡,他都没有过消极怨怼,而是直面命运的安排。就感觉命运对他的打击在他身上无效。哪怕多年以后有人问他,他还是云淡风轻地说“革命总要有牺牲的嘛”。我曾经欣赏过张良的功成身退,也欣赏过陶渊明的东篱归隐,但此刻学会了欣赏褚时健的不改初心随遇而安。也许这就是宿命,每个人的性格有意无意地引导着他们的人生,路途或艰险或风光,但是只要他们没有改变初心,朝前走去,人生总会到达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和境界。殊途同归,他们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的人。
二,不混日子。当他与别人同样被扣上“莫须有”的帽子而下放农场,他也没有消极生活,虚度光阴。当别人问到他时,他说的是“好与不好都是一天,我不想混日子,否则会跟自己过不去”。所谓顽强的生命力就是如此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到哪儿都是向花儿一样对待生活。这里我想到了很多因为国仇家恨选择悲剧结尾的人,我不知道有没有可比性,因为每一个人的境遇不同,每个人对生的意义的理解不同,所以选择就会不同。但在他们做出选择的那一瞬间应该已经让自己接受。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在那种状况下会作何选择,但愿坚强如磐石,坚韧如麻绳。
三,利益均衡。古人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确实如此。褚时健在这方面却干得很出色,和所有能成就大事的人一样,能够让跟着他干的人踏实忠心。其实大多数人并没有自己干的野心,只要能跟到一个好队长,能获得成就也不愁吃穿就会很满足了。或许我解读得更功利了些,我觉得他是骨子里希望大家都好过。这一点我觉得是他学生时代从共产主义思想中培养起来的。他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和大众能够过得更好,他是一位优秀的真正的共产党员。当然了,后面的牢狱事件有也许已经把他的清白仍进了黄河,外人再也无法知道真相。但是不管真相如何,我认为他所做的贡献是绝对不可能被抵消的。国家,公器也。特别是在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奋斗目标的国家里,我想不会有人执着于一个个体的清白或者尊严,人们在乎的是更高层次的大方向和社会的长久治安。就像战争,总是要有牺牲的,牺牲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称谓“烈士”,但是具体到他们的家庭,则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伤痛。这是命运的无奈,也是时代的无奈,更是社会的无奈。这也没什么的,“革命总要有牺牲的嘛”。哈,此乃真豪杰!
四,心有谱气。“在做一件事情前,一定要心里面有谱气,不明白的事情就不能做”,这是褚时健做事的原则。不管是在糖厂,或是烟厂,还是果园,他都能带领别人做到行业老大,是因为他不明白的就要先弄懂。要弄懂就要实践加专研,弄懂了才能指挥得动别人,弄懂了做事才能放开手脚。他从小时候帮家里面烤苞谷酒就锻炼出了成本核算的技能。可以说,这是他做事的理念,干什么之前都要先算一笔账,把帐算得清清楚楚才决定要不要干。往往很多人都是含糊带过,只凭借自己的经验或者直觉来做事。但他不一样,不管是对谁,都要说出道理来,道理就是数字,就是一五一十地把成本和受益算清楚,让所有的人都能心服口服。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认识但引进西方先进管理技术的中国市场,这几乎算是开创性的思维了吧。
五,追求极致。他对好东西的追求,也许就是从矣则旁边的那条“米轨”和从米其林火车上被人随手扔下来的那个法国包装的饼干盒子根种的。正是这样的特质,让他从来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要做得更好,超过全国,看齐全球。其实大多数人的差不多了,都是对自己的一种妥协,何必太认真的话语下掩饰着自己的不思进取。“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本来就不适合于追求发展的今天,它带给人的更多的是退缩。追求品质。向往极致,这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对人对己负责。试看今日产量如此大的中国影视行业,又有几部能真正走向全世界呢?自欺欺人终归上不了台面。当然了,不可否认大家的努力,也许我们付出了汗水,但是却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那么就要反思了。“不要光想着流几滴汗水就能富起来,要动脑子去思考”,这是褚老给我们的箴言。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想要埋头苦干就能成功,那为什么不给机器人颁奖呢?总之,回到话题,追求极致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态度,因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汗水真的简单。
还想往下写更多,但是第一遍下来思考的也有所局限,过段时间再读也许会更有体会。重要的,是要能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而不是止步于长篇大论的感悟。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