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唐史》读后感_1500字

(2019-08-25 01:57:53) 读后感

《唐史》读后感1500字

李林甫给大唐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炸药包,在于他为了一己私利,居然把“出将入相”的国家体制当儿戏。

唐玄宗天宝年以前,镇边节度使数年就得轮换,从未有一人像安禄山这样,可兼任二镇节度使十数年的。

节度使守边立下汗马功劳,可回到首都担任重要京官,京官也常常下派到边关,担任节度使。这就是“出将入相”,出则为将,入则为相,边境节度使与朝中宰相都有任期,经常轮换,也可防止做大谋反。

但是,李林甫拜相后,担心朝中文臣到边境担任节度使后又回来拜相,就这么忽悠唐玄宗:“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如此破坏军将轮换制度的馊主意,居然被唐玄宗采纳了。

李林甫的得意算盘是:多以胡人为节度使,他们没有文化,即使回朝来也威胁不到我。那些文化比我高的,我要死死摁住,一个也不放下去,免得功高回朝,分我权力。李林甫本人也被封为节度使,但他辞掉了,并不上任。

于是,朝廷重臣不再派下去任节度使,盛朝是一个进攻型的国家,军队基本上都分布在边境,文臣下不去了,朝廷渐渐不再掌握军权,军权掌握在安禄山这样的胡人手里。很难说安禄山一开始就有反骨,但他长期控制河北,专任一方,手下兵强马壮,又见朝廷如此糜烂,有机可乘,怎会不生二心?

哈佛中国史《唐朝:世界性的帝国》一书如此评价:

“李林甫只任用非汉族人担任节度使,他希望通过把军队交给和朝廷没有瓜葛的人来消除任何通过军功赢得政治权力的潜在竞争者。但这一政策意味着真正在外掌权的人变得逐渐和中央政府疏远起来。有这样一位将军,安禄山,在东北地区起兵叛乱,终结了盛唐,并给予王朝破坏性的打击。安史之乱后,唐朝大伤元气,伤的是国运。因战乱流亡的杜甫,写下了这样的诗:“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战乱核心,在于当时唐王朝最繁华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家园可以重建,财富可以再创造,但唐朝战略优势的失去,却是无可弥补的,这影响远远超过了唐朝的存在时间。

唐朝因为安史之乱,逐渐失去了西域,曾经商旅往来的陆上丝绸之路,中断了;安禄山死了,但藩镇割据、各自为政的格局却进一步加重,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因为控制与反控制,在之后的一百年间,中央与藩镇战争不断,藩镇与藩镇之间,为了争夺地盘,也常大打出手。如此混乱,老百姓怎么活?于是,农民起义,遍地烽火。

唐朝的气质也变了,不复开放与昂扬。从安史之乱到最终覆亡150年,唐朝始终挣扎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3股风暴之中。这些,李林甫都脱不了干系。

可以想象安史之乱后唐玄宗的痛苦,他仓皇逃至四川后,有一次和下属点评即位以来所任宰相,当谈到李林甫时,唐玄宗毫不犹豫地说:“论妒贤嫉能,没人能跟李林甫比。”下属问:那您老人家为何还那么信任他?让他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宰相?唐玄宗半天说不出话来。

后悔莫及!曾经那么相信一个人……于是,皇帝再不相信臣子,只相信太监,于是太监结成一股邪恶的势力,唐末太监堪称历代邪恶之最,想废掉哪个皇帝,就能废掉哪个皇帝。

大臣们也陷入朋党之争,李林甫在位时,就以搞小圈子著称,党同伐异,嚣张至极,很多人,也从李林甫身上看到了“秘笈”: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居然这么管用!藩镇更不用说,与朝廷互不信任,长期对抗。

晚唐,是在巨大的信任危机中,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