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通往奴役之路(修订版)》读后感_1700字

(2019-08-26 15:10:07) 读后感

《通往奴役之路(修订版)》读后感1700字

读此书引发的感想:
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中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是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的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8页)。“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物理学的一个定律:当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恩格斯此段话,是通过物理学“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亚当·斯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作出形象化的解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每个人都试图用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恩格斯这个表述,可以归纳出以下几层意思:第一,无数方向各异的力量不会也不可能处于无序状态,分散的力量在相互冲突和碰撞中,将遵循物理学“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产生一个有序的、方向统一的合力。这个合力,是无数不同意志和思想相互牵制、相互抵消之后形成的折中力量,将各个不同方向的个体拉向一个共同方向。第二,意志高度统一的“万众一心”,反而不符合社会历史的运动规律和运动方向。历史是在无数个体对利益的“盲目”和“无理性”(在政客的视角下是盲目的和无理性的,但在每个个体的视角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又是非常有计划性的和理性的)追逐中,在各种不同意志和利益相互牵扯、相互制约下,经过“看不见的手”的反复折中和妥协,形成合力,向某一个共同方向前进。只有这个牵引着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前进的合力,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共同利益。要求思想和行动“高度一致”,是强制泯灭人的个性和自由,将个体的自由意志和利益交给“引领历史前进方向”的“伟大领袖”摆布,严重违背马恩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意志的自由固然会让无数个体相互之间产生摩擦并消耗大量动能,但这正是社会历史运动天然形成的纠偏机制,是防止和避免少数强势个体侵犯多数人利益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第四,要警惕将民主和自由诬蔑为“民粹”的观点。民众对利益的“盲目”追逐,从来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更因为“盲目”而形成相互牵制的宏大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避免和纠正“伟大领袖”个人对历史前进方向认识和把握上的偏差。所以,民主和自由始终是现代社会激发个人创造力和奋斗精神的源泉和动力,没有个体基于意志自由而产生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就不会有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所谓的“梦”就永远只是一场黄梁美梦。
有人追问,如果全民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那岂不是可以减少摩擦,增加历史前进的顺畅性、减少历史前进的曲折性了吗?这种思想我们何其熟悉,当年苏东搞计划经济,就是以此思想为指导的。但是,且不论多元和相互冲突的个人利益是否能够产生思想和认识上的一致性,即使强制统一,也未必能够拉直历史前进的路线。对此,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出版于1944年(请记住这个出版时间)的名著《通往奴役之路》,以极为宏富的证据和详尽的分析,证明追求计划经济,强求思想和行为一致,其无意识的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必定违背历史规律,走向历史前进方向的反面,从而失去民心。四十七年后的苏东事件,不幸印证了哈耶克的预言。苏东事件也让我们看到,计划经济时代强求“万众一心”统一意志,最后导致社会崩溃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因意志自由产生相互磨擦造成的损耗。因此,自由意志与生俱来的磨擦和耗损,是避免极权造成社会溃败的必要代价,这个代价,远远小于因极权造成社会崩溃所产生的损失。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