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谈美书简(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读后感_2800字

(2019-09-21 09:38:36) 读后感

《谈美书简(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读后感2800字

读完《谈美书简(中小学生必读丛书)》写书评,真是一件难事!美学是哲学这个大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第一读懂就完事大吉了!所以,我只从笔记的角度,整理一下我认为有收获的地方。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逻辑,将《书简》中我认为重要的内容辑录下来。

一、为什么谈美

美是完美人生的需要。朱先生说:“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都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蚀。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 ‘俗不可耐’”。

美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朱先生说:“……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到的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美是认识漆黑天空的星光。朱先生说:“悠悠的过去知识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我们应当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二、美是什么

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是白痴,对于具体的美和丑都有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马上就对,但在不断的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强文艺修养中,它会逐渐由错误到正确,由浅到深,这正是审美教育的发展过程。

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推论:1、美是一种认识。2、美就像真理一样,是相对的。3、美是可以通过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强文艺修养不断完善。

(一)美是怎么产生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待一个事物有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美感态度看待事物,就是审美过程。当一个人以美感的态度观察事物,并从事物上体验到美感,这种美感是直觉的,是在无所为而为的状态下体验到的,不是反省的,不是功利的,美就产生了。

(二)产生美的要素?

审美活动包含审美的主体和审美的对象。审美的主体,当然是我们一个一个人,审美对象是具体事物。当我们从审美对象身上,体验到美感,就完成了一次审美活动。可以说,美是在体验到美感,形成了美感经验的审美活动中诞生的。产生美的要素:一是人,二是审美的对象,三是人积极地以美感的态度观察审美对象。

(三)美感是什么

上面提到以美感的态度看待事物;朱先生说,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那么,我们首先要懂得美感是什么。附录里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就有明确的回答。朱先生举例说明木材商、植物学家、画家三种人看待一棵古松入手,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态度是什么回事。

——木材商: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他对古松想到架屋、赚钱;

——植物学家: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他对古松想到根茎花叶、习性等;

——画家: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三者中,木材商、植物学家的注意力,都不是停留在古松上,想到的是用途,是科学的相互关系,他们是有所为(wei去声)而为(wei上声)。只有画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古松本身,

他不计较实用,不用抽象的思考,他是无所为(wei去声)而为(wei上声)。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综上,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美感的态度,就是这种无所为而为的态度。美感的心理活动就是“直觉”,它脱离事物对于人的利害的考量;脱离抽象思考的归纳总结规律的考量。

(四)美的特性

从产生美的要素看,美不但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这一点朱先生特意强调过。“我自己是从‘美是主观的’转变到‘主客观统一’的。……我当时还没有懂得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充满唯物辩证法的阐述的深刻意义。”

三、如何研究美

我们每天的现实生活中,都会接触到一些美和丑的事物,在情感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感动甚至激动。这其实就是审美活动。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不断加强自己的文艺修养,以不断由浅入深接近美的本质。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得不说,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点基础,读书简有点困难。我在读《书简》,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朱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崇。我扪心自问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具体是什么?一时竟说不出来。于是重新温习一遍。

(二)掌握一门性之所近的艺术

朱先生说,学美学,要随时主义国内文艺动态,拿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余力,最好学习一门性之所近的艺术。我们应该知道艺术,以及艺术的分类。艺术虽是常识,但懂透也不易。朱先生说:“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艺术创作的功用,不外是抒情、状物、叙事和说理四大项。常见的艺术门类是诗歌、音乐、舞蹈、建筑、雕刻和绘画,戏剧、小说、以及近代歌剧、哑剧、电影之类的综合性艺术。

德国美学家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建筑、雕刻和绘画,属于空间艺术,主要功用是“状物”,所涉感官主要是视觉,主要媒介是线条和颜色;舞蹈、音乐、诗歌和一般文学,属于时间的艺术,主要功用是叙事抒情,所涉感官较多,视觉、听觉、运动觉等,主要媒介语言、声音、线条、色彩等。

(三)从文学入手

文学的媒介是语言。朱先生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天天运用语言,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时时刻刻的动荡,所以既有了文学工具,又有了文学材料,那就不必妄自菲薄,只要努一把力,就有可能成为语言艺术家伙文学家。”从这一点说,文学真正是门槛很低的美学实践。朱先生指出:通过在文学这门艺术方面有些实践经验,认识到艺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了这个坚实基础,再回头研究美学,才能认清道路,不至于暗中摸索浪费时间。我觉得这是一件很不错的主意。

(四)掌握基本的审美常识

1、发现与创造;2、美感与快感;3、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4、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5、悲剧和喜剧;6、移情与联想;7、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多余的话,《谈美书简(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是朱光潜先生82岁高龄时写就的心血之作。附录是朱光潜先生35岁创作于莱茵河畔的《谈美》。这两本书可以当做美学的启蒙之作来读,但《书简》与《谈美》比起来,我感觉前者缺乏后者的那种亲切感和深入浅出的文笔。因此建议先读附录,再读正文。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