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 读后感(3)篇

(2019-07-04 06:03:35) 读后感

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

作者:娜塔莉·戈德堡

30年前,《写出我心》出版后立刻登上畅销榜,成为北美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必引述的经典,占据同类书籍的顶端,被列入美国高中读本,影响深远。在书中,作者将写作和修行结合,分享在写作中找到的驯服自己和释放心灵的方法。如何开始写作?如何寻找题材?如何应对逃避和拖延?如何突破瓶颈?……指导读者通过写作全面探讨自己的生命,重新注视生命的细节。作者认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写作了解自己、用笔表达喜悦和疼痛,如童年时的愉快暑假、面对父亲生命垂危时的痛不欲生、离婚的煎熬……在勾勒生活事件的过程中,领会生命的奥义。这本书谈论的不只是写作,更是生活哲学、生命智慧。通过写作给生活赋予光芒、色彩和故事,使我们再次审视这趟凡尘之旅,为平凡的生活心醉神迷。

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在线阅读地址

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 读后感 第(1)篇


既然是“写出我心”,那么请允许我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本书。同样是教写作的书,它不如詹姆斯·斯科特·贝尔的《这样写出好故事》实操性强,不如大泽在昌的《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有针对性,也不如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富有美感。

它宣称自己不但适合学习写作的人,也适合各领域的人从中得到启发,这一点我也不喜欢。看似适合所有人的书也就是不适合任何人。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一个月写满一本笔记本,不重质只重量,“就算写的是垃圾也无所谓”,十分抱歉,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也有点不重质只重量,什么都想说,导致什么都说不深刻,当休闲读物看看还行,要想从中学到很多写作技巧,对我来说不太现实。

作者在写作中屡屡提到禅修,这我也不喜欢。这些年,禅修、打坐、正念冥想的作用有越来越被夸大的嫌疑。一本教写作的书何苦与修行结合在一起?或者说,一本教修行的书何苦与写作联系在一起?当然,有人觉得这正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也正因此喜欢这本书,对此我没有异议,只能说,各花入各眼,这书不适合我而已。

不过,说了这么多“不喜欢”,我的意思并不是这本书毫无用处。其中的很多观点我是认同的,比如,写作跟其他任何事情一样,要想做好,就需要辛勤练习;写作如同烤蛋糕,只有烤箱没有面粉是不行的,意即文章不能只有优美的废话而没有内容;如此等等。

作者说到的其中一点我尤其认同,就是,写作必须诚实,忠于自己的内心。想要打动人,一定要写自己真正的想法,自己都不信的话说出来别人肯定不会信。有个故事说,一个小孩吃了太多的糖,牙齿都蛀坏了,妈妈说了他也不听,于是妈妈带他去找拉比,跟拉比说了这回事,希望拉比告诉孩子不要再吃糖了。拉比说,回去吧,一星期以后再来。于是妈妈带着孩子回去了,一星期之后又来找拉比。这次拉比对孩子说,不要再吃糖了。孩子非常信任拉比,果然不再吃糖了。孩子的妈妈很奇怪,问拉比说,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您就可以这样告诉他呀,为什么一定要一星期以后再说呢?拉比说,因为你第一次来时,我自己也在吃糖。

莫言在《蛙》中说:十几年前我就说过,写作时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现在,我觉得还应该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的境地。要把自己放在解剖台上,放在聚光镜下。

这话我极认同。我认为,我自己写的东西不动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回避了内心真正的痛苦,不愿意写出自己的挫败感。一个人如果能坦诚地写出自己认为最不堪回首的经历,是很容易出好作品的。

我曾经在村长的公众号“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里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那是他的真实过往,写的是他青春期时,住在一个混乱的城中村,他经常趁着别人外出的时间,打开他们廉价的门锁进去偷窥。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女孩的家里有很多黄色光碟,于是后来经常趁女孩外出时去她家看那些光碟。后来他对那个女孩产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情感,再后来他发现,女孩有个男朋友,他愤怒地把那女孩的光碟都掰断了,女孩才知道自己家里进了陌生人,吓得搬家了。我对这个故事念念不忘,就是因为他写得极其真实,写出了自己当时的那种窘迫、自卑以及蓬勃的欲望。这让我相信,那真的是在现实中发生的故事。

前一阵还看了一本书,《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也给我这种感觉。作者笔下那不堪回首的少年时代令我无比相信那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 读后感 第(2)篇

读娜塔莉戈德堡的《写出我心》n又一本不想读完的书, 从头到尾,一直被作者的写作激情所感染。同时,一个行者的意象挥之不去:怀揣笔记本,蓬头垢面,走路带风,不管身处何地,不问今夕何夕,在任何你想象得到或想象不到的地方——咖啡馆,饭店后厨,车站,机场,墓地,玉米田,…… 埋头飞笔。她写眼前,写天边,写大千世界,写灵魂精神,一般先从视角体验开始,再移转到听觉,嗅觉,味觉和感觉,一直飞笔下去,让自己与外在的世界合而为一,人生与天地融为一体!且反复提醒读者:您可别忘了最终抽身返回自己,把世界,情绪,鲜花,苦甜,悲欣放走,归还!用她的话说,“用你的写作占有你想要的任何东西,然后放手,任其离去”,且允许自己用“世界上最烂的文字”。这种“归去来兮”式的写作模式,与宋代禅宗的三种境界异曲同工。难怪本书在台湾被译为《写作禅》,听起来就高大上。不同于大家托尼莫里森视写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娜塔莉认为写作是在探索,“探索你和某个题材的关系”;是“一种努力的方式”;写作等同于“呼吸”;还能“治疗焦虑”;写作就是生本身,要“乐于把整副生命放进字里行间”,先尽情放逐,激情奔跑,再绝情地抽身返回。“你在写作中活着,成长着,精神强大着,写作通过你而成了“此在”,有了意义。写作于她,也是生活本身,“生活何其丰富,只要能写下过往和当前的种种真实生活细节,你便不大需要别的东西了”。娜塔莉在本书中还以身试“法”,通过自己的文字,展现写作时怎样收放自如,诠释出艺术的内涵和意义。“别太快扯缰绳,给自己庞大的漫游空间,做个彻底迷途的无名氏,然后重返故土,开口说话。” 真想知道,艺术以这样的形式横空出世,那得费多少体力,除了精力和脑力!n作者在回望过去时,对自己曾经的努力给予了极大的爱和同情。她认为自己“很认真,很努力,很纯粹”。她也承认自己很聪明,可惜经历过不少的“破碎”,好在她知道从中汲取营养。“如果没有过那么多的破碎,也许看事情可以更清晰。虽然并不知道后来的结果如何,但从不害怕。相信尽心即可,结果要来的时候,自然会来”。读至此,没忍住隔空心疼那个随时随地埋头记录生命细枝末节的娜塔莉了。但,当我们点赞作者对写作的领悟的同时,千万别忘了,阅读(必须有阅读),也是她的强项,只是被其强大的写作能力和欲望遮挡住了。激情固然可以帮助作家投入写作,但读书思考才可以帮助其完成写作的内容。所以,不管她在哪里,总有各种书籍随时在侧。她读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读《非洲的青山》,读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一而再地回到书本跟前——我指的是好书,并且一而再地阅读种种洞悉人生意义与方向的见解”。显然,作者对写作的领悟与其阅读习惯无不关联。读完本书最新鲜的感受是:人,竟可以硬生生地把自己逼成作家!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决心,踩着上千斤重的笔记本,爬到了畅销作家的榜单,硬生生地在手心中划出了一条辉煌的事业线!(暂且忽略她的聪明)n最后,喜欢上了这个把生命生活和生存、激情决心和毅力,都给了写作的人;也喜欢或似乎喜欢上了写作。

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 读后感 第(3)篇


几次三番在尾声处停下不看,就是不想结束此书的阅读。今晚它终于完美结束,我决定好好来写心得评论。

本书受众不多,读者寥寥。我曾去书店问过一个店员,什么是好书,他告诉我真正的好书很便宜,贵的大多是畅销书。(好,我方观点准备出击)畅销书动辄成百上千的人读,那作者不过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矮子,世人都爱看那小丑似的矮子,图个热闹而已。何曾想到不如去看看那矮子脚下的山峰。好书总是寂寞的,如人一样。

此书从图书馆的书架上结缘,接回家中也没细看,到期又续借,借到第三次才真正去看。封面上写出我心四个字很大,我忽略了小标题。所以一直以为会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结果是谈写作,关于如何写作的书国内也有几本,看过的没有一个是精品。而这一本,意外的只看了两章就喜欢上了,觉得相逢正是有缘,于是又把书一还,因为在微信读书上找到了。

为什么实体书不看,要看电子书书呢?因为好做笔记啊!曾经在没有微信读书这种辅助工具时看一本《通往内心安宁之路》,笔记用B5的本子找了四十页,要写心得,必须抄点原文段落吧,结果光抄原文就累得不想写心得了。得了,就光抄吧,心得就留在心中好了。但其实知道,心得体会这种东西是会变得,今天抄一段话,后天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费力气去抄,所以费力不讨好。

作者在本书中一再强调写作就是不停的写,写到熟能生巧,写到笔能连心,写到打开自己的心。她用很多例子说到她如何找到各种方法在无聊中坚持写作,把日常写作当做练习,不带思想的去写字就好,不要力求完美和佳作,那样只会空坐一宿都写不出个开头。要相信自己、放任自己去写,写当下心中的一切或看到的一切。把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座椅茶几,杯子阳光,写作就将得到无穷的力量。

好了,这是我写过最长的一篇评论了,边写边不想写了。我比较喜欢写方法,书评不在心上,因为所有的想法都在书里了。

就比,晚安~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