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将饮茶读后感300字(3)篇

(2019-07-07 00:06:56) 读后感

将饮茶

作者:杨绛

杨绛先生的这本散文集,文字平滑、朴实、幽默风趣,看似生活的记录,却蕴含着深厚的写作功力。本书最早于198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出版后深受知识界和广大读者喜爱,成为散文经典之作。本次再版,增加了《收藏十五年的附识》一文,同时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后增加了一篇附录,即“申辩之中高检长惩戒案”。

将饮茶在线阅读地址

将饮茶读后感300字 第(1)篇


五星五星还可以更多,这本书实在太棒了。

身经目击必定获得智慧吗?人生几何!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因为凡间的隐身衣不比仙家法宝,到处都有,披着这种隐身衣的人多得很呢,他们都是瞎了眼的吗?”

结尾的一句话,个人觉得这是杨绛先生谦逊生活态度的原因。看了几本杨绛的书,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大师的风采,无论是生活还是治学。

前面写父亲的回忆,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看到杨荫杭在学问方面和社会公正方面的坚持和努力。“唯名与器不可假人”,看到不愿同流合污的铁骨铮铮,战乱时期埋葬妻子时,看到的是悲痛与柔情,教育孩子读书与做人,看到的是良好的以身作则……一个人能够做出多大的成就,抛去外部因素不说,首先是对于自己严格要求,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读回忆“我的三姑母”时,反倒给我一个感慨是二姑母自己住在后院自己种花自己读书,心里想着自己的那几段文字。因为我突然想到了红楼梦中的“矢介生”惜春,她寄居在贾府,对于自外界的事一概不关注,只沉迷自己的绘画中,对于荣国府的嫂子也是没有好脸色,贾府衰败后,她就出家了。大概她们两者都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中吧。

文革时代的混乱,我并不是全部的了解。从季羡林先生的书中看过一些,其他书籍中也看到过一点,每每读来都气愤悲痛,不忍再读,所以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也一直搁浅在书架里。读到杨绛先生写文革时期的生活回忆,一边是震惊当时社会上“革命派”的“兽性”,一边是惊叹杨绛的乐观与坚强。读季羡林的书在看到一代大师陈寅恪在文革时期不忍欺辱自杀,假想自己如果身处那个时代,恐怕也会自杀。

将饮茶,将饮孟婆茶,在饮茶前一刻写下的一些人生回忆。


将饮茶读后感300字 第(2)篇


没有拜读之前,看着书名,脑子里是李白的将进酒,读了开篇的代序,才知道是茶是孟婆茶。那回忆是主题了。

一、回忆父亲杨荫杭

父亲的好学钻研,对人对事的端然正气,与母亲的和睦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杨绛先生。

二、回忆我的姑母

杨荫榆(1884-1938)个性要强,年轻出嫁离婚未再婚,早期担任女子师范校长。在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据理力争,被日军枪杀而死。如杨绛先生所云: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前的时势,她也没有看见自己所处的地位。

三、记钱钟书与《围城》

回忆钟书儿时及读书成长时趣事。虽说“痴气”,却痴得有趣,也是这份痴,成就钱老先生的学术成就和真正君子品行。

四、收藏了十五年的附识

钱钟书先生手写的附识,证实杨绛所写秘闻属实。

五、丙午丁未纪事

被“揪出来”的钱老、杨老,作为待罪之身,看着革命群众开大会,被定罪之后,一个扫院子,一个扫女厕。1966年8月27日,白天交了“黑稿子”(堂吉柯德),晚上被剃了阴阳头。这个日子作者记得清楚也写的清楚,对内心的伤害使读者心痛。

杨绛先生的长寿也是她人品最好见证。在重新找到《堂吉柯德》译稿后,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的感激,远远超过了我对许多人,许多事的恼怒和失望”。

后序的隐身衣是开篇孟婆茶的现世滋味和触感。

将饮茶读后感300字 第(3)篇


读杨绛先生的第四本书

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先生的成长环境。

虽然先生一直谦虚的说她们家不是什么大官。可是在时代的洪流中,能被写入历史的,怎么会是普通人?父亲也好,姑姑也好,好评也好,差评也罢,都是对时代有影响的人。

先生生长在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父亲是先进知识分子,法学家。姑母不管评价如何,也是近代教育家,第一任女校长。母亲虽然是家庭妇女,可也不是普通人,除了料理家务游刃有余外,与父亲讨论工作并无障碍,可见其高度。我甚至觉得母亲的高度高过他们所有人,她能把一个这么不普通的家管的井井有条,绝非易事,有点像世外高手,永远气定神闲。

文章中虽然没有一个题目是单独写母亲,可是我觉得母亲的形象却很饱满。那是一个心地像大海一样的女人,看似无声无息,却可以容纳百川。

之前心叹,先生怎么会如此有智慧,看完这本,理解了一些。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