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故园风雨后 读后感(3)篇

(2019-07-07 00:23:34) 读后感

故园风雨后

作者:伊夫林·沃

故事的主人公查尔斯·赖德和贵族出身的塞巴斯蒂安的是牛津大学的同窗好友,通过塞巴斯蒂安的介绍,赖德逐渐进入到对方的生活世界,了解了这个居住在布赖兹赫德庄园内的家族种种鲜为人知的往事。塞巴斯蒂安的父亲老马奇曼抛弃妻子,移居国外;他的母亲表面端庄贤淑,其实过着自私奢靡的生活,不负责任的父母给几位子女的生活留下了耻辱的印记,扭曲了他们的天性。塞巴斯蒂安受不了压抑的家庭氛围,离家出走,终日借酒浇愁。赖德与马奇曼的女儿朱莉娅虽然互生情愫,但宗教的原因使得这两个年轻人终究没能走到一起。赖德也因此认识到了自己在社会地位和精神信仰上与他们有着不可忽视的距离。

故园风雨后在线阅读地址

故园风雨后 读后感 第(1)篇

人一生都在飘摇不定,就像大海中的行船,你也不知道会不会在船上遇见所爱之人,也不会知道突如其来的转折点,但是它就像一处庄园,在建立初始都承载着希望,然后从繁华昌盛走向颓圮衰败,这是万物都必然的命运,宗教也是一样。我理解的宗教是意识形态上的,它在我的意识里既纯洁又邪恶,纯洁是因为它有着某些不可撼动的无形的规则,邪恶不仅仅是它的规则无动于衷,而是它使人在无形中默认这种无动于衷。


故园经历的不仅仅是风雨,还有别离、战争和死亡,人也是,在衰败之时是那么脆弱,不管曾经多么强大,在最后也不过是倒塌,所以马奇曼侯爵在临终的最后一刻向自己抵抗了二十几年的宗教仪式妥协,肉体已经死亡了,精神总得有个寄托,就像庄园衰败了,它荒芜了,它落魄了,但是对它过去的模样仍然还存活在活着的人心中。

我觉得我没有读懂这本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没有任何宗教上的信仰,还是我离宗教信仰太遥远,也对此知之甚少,我只觉得一种美好在消失很可惜,但是却不觉得遗憾,世间的一切都是在新建与颓败中交错更迭,我想人的意识形态是如此,宗教信仰是如此,情感也是如此。


故园风雨后 读后感 第(2)篇


这是一部充满了浓浓怀旧情怀的小说。塞巴斯蒂安家族的悲剧起因我一直以为是宗教的原因,因为在这本书里强调的不是爱而是罪,他们的父亲逃跑了,塞巴斯蒂安也逃跑了,朱莉亚叛逆了,毫无情趣的大哥倒是愿意献身于信仰,但是却没有一点感化别人的能力。只有科莉蒂亚充满了爱,也很天真,不过……。他们一切的苦痛最后似乎是随着那个随时会用信仰这根绳子把他们从海边一下子就可以拽回来的母亲的去世,才得以消散,生活才有了一点希望。所以我最后感觉这似乎又不是在仅仅说宗教信仰的问题,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婚姻信仰的问题。不是他们的父亲痛恨的不是他们母亲的信仰,而是这种以信仰之名牢牢地控制着你的思想的自由,让你有罪恶感,这很不真实,非常地脱离真实的生活,怎么看都觉得母亲这个人真是充满了控制欲。而且查尔斯的妈妈早已去世,这本书里面最好的妈妈的形象就是那个一直一直呆在阁楼里的奶妈。所以,这也许是一个男性对女性以及和女性有关的婚姻的恐惧。

故园风雨后 读后感 第(3)篇


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来说,与其说塞巴斯蒂安一家人都深受天主教所困,不如说是因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更大一些。马其曼夫人的宗教信仰以束缚的形式呈现,她未必不爱儿女,只是方式粗暴没有任何互动性。所以子女们无法感受到爱,也对宗教充满怀疑。马其曼侯爵看上去是夫人束缚的逃离者,对宗教也因之深恶痛绝,但临终前的忏悔让我想起《单身男子》里的一句话: “倘使人生之路越走越窄,最后缩到只剩这张床的宽度,前途是一片未知,凡人怎敢藐视任何一位向导?”侯爵不信宗教,但不代表不需要它,因为人是脆弱的、恐惧的。这也是为什么塞巴斯蒂安和茱莉亚看似作为叛逆者,但最终也都归顺宗教的原因。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