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推动丛书·生命系列: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新版)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2019-07-08 06:03:01) 读后感 -
作者:伦道夫·M.尼斯 乔治·C.威廉斯
有没有想过人为什么会发烧、发炎?孕妇的“晨吐”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许多人小时候不爱吃青菜,长大之后就爱吃了?焦虑、抑郁和精神疾病这么糟糕,自然选择为什么留下了它们?演化理论是人类理解自然规律的重大突破。人是演化的产物,人类健康的方方面面自然也遵循演化规律。主流生物医学探究疾病的生理过程、分子机制,进而对症下药、精准治疗。在本书中,作者主张从演化的视角审视人体、疾病、衰老等健康议题,别开生面,旁征博引,启发思考,对广大普通读者及专业人士都不无裨益。“没有演化之光,医学的一切问题都无法得到理解。”读过本书,相信你看待人体与疾病的眼光会有所不同,对演化理论也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推动丛书·生命系列: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新版)在线阅读地址
第一推动丛书·生命系列: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新版)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演化医学,这个名词确实是第一次听说。本书作者主张从演化的视角审视人体、疾病和衰老,别开生面,启发思考。去年读过一本《消失的微生物》,其作者也是从主流医学中脱颖而出,将人体作为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的主角一种是人体细胞,另一种是被称为“朋友”的微生物。于是,现代的很多疾病,放在人体与微生物平衡下就非常容易解释了。
医学确实博大精深,其中任何一个分支展开来都是一个无比庞大的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我们为什么会生病?”这个问题,医学界似乎总在给出不同的答案。曾经很多疾病的治疗方法,现在已经被废弃了;曾经无法医治的疾病,现在有了可靠的解决办法;曾经被奉为“细菌克星”的抗生素,在超级细菌的出现后也要重新定义了。《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和《消失的微生物》这两本书所主张的观点算是很前沿的医学理论了,但是我们在医院所接受的临床治疗中却没有采用这样的理论。这两种理论仔细研究的话都非常有道理,而且还有正确的数据支持,那为什么在医学界找不到足够肯定的一种权威说法呢?
不仅仅是医学,其他的自然学科都是如此。看完《三体》后,最让我震撼的就是其中给出的“农场主假说”和“射手假说”,展开来讲,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所有科学理论都只是一种主观的模型。因为在我们有限的认知范围内他们经受住了检验,从而被贴上了“正确”的标签。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升级,当我们在更高的尺度上来衡量这些理论时,其中会有不少是站不住脚的,于是,新的“正确”的理论便会孕育而生。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断地寻求真理。
前段时间读完 凯文·凯利的《失控》,其中描述的复杂系统,让人很受启发。医学所研究的问题其实就是弄清楚是什么导致了疾病,找到这个因果关系,当疾病发生之时,想办法破坏其中的“因”就能避免产生“果”。但是,在《失控》中描述的混沌系统里,其中的所有元素相互联结,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网络,其中一个点的扰动可能导致整个网络发生较大变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寻找线性的因果关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有的只是复杂和更加复杂。医学目前所研究的对象,可能就是一个这样的混沌系统,我们往往会根据简单的相关性分析就来推测因果关系,实施“对症下药”。可能调整好这根网络中的一根弦后,其他部分已经开始颤动了。
今天的世界已经够复杂了,而明天的一切会变得更加复杂。 ——凯文·凯利《失控》
第一推动丛书·生命系列: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新版)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第一推动系列书看了2本,都是高质量的书,听过有人把它作为藏书,百年后内容不一定好现在却可以是对生命的另一种理解。西方人的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开放思索。
想起2个有对比性的内容。
演化理论里发烧咳嗽可能是免疫反应,可能是相关反应机体真病了,以前听老中医讲自己看《伤寒杂病论》体会和这个很类似,发烧这些反应不能单去压制,顺应身体。两者是不是很相似。不知道老先生有没看过这本书
西方哪个地方低收入者中母亲通常肥胖,营养过剩的样子,但是吃奶的幼儿却很瘦,营养不良,如果从本书理解可以是单一食谱(多是汉堡包类碳水化合物)人没适应,人工化合物引起代谢异常,胖是假的,母亲营养不良导致幼儿羸弱。对人来说历史饮食习惯不可改的太快。从长远来说最终应该会适应现代生活习惯。
第一推动丛书·生命系列: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新版)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我们认为,每本教科书描写一种疾病时都应当有一段文字来描述它的演化史,这段文字应当回答下列问题:
①哪些体征是疾病的直接表现,哪些是防御反应?
②如果病因有遗传因素参与,这种基因为什么能保留下来?
③新的环境因素是否促进了疾病发生?
④如果是与感染有关的疾病,哪些方面有利于宿主,哪些方面有利于病原体,哪些方面有利于双方?病原体对我们的防御有些什么对策,我们又有什么特异的防御机制对付这些对策?
⑤这种疾病的易感性与哪些历史遗留问题或者设计妥协方案有关?
这是全书主旨
好书是那些具有启发性的书,这本书就是这种书。
成书时间是1994年,一样出版社能够跟踪一下本书的作者,看看最近是不是有新作出版,可以翻译以飨读者。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