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斐多读后感(3)篇

(2019-07-10 00:08:30) 读后感

斐多

作者:杨绛

《斐多》这本并不厚重的小书,却有着很重的分量。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描绘的是哲人苏格拉底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就正义和不朽的讨论,以及饮鸩至死的过程。苏格拉底本可以逃往其他城邦、或者保持缄默,但他不肯背叛他的信念,就义前从容不惧,他与他的门生侃侃而谈的情景,令人崇敬。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的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可以与《斐多》相比。杨绛先生的译文,对照多种版本和注释,并一句句死盯着英译本,而力求通达流畅,名作由名家翻译,所以,这本书的分量非同一般。

斐多在线阅读地址

斐多读后感 第(1)篇

读了两个译本,还是杨绛先生的翻译语言风格统一,语句简洁通顺,逻辑严密一致,简而言之,可以看懂,且有美感,读起来一气呵成。但我知道行云流水后面必然饱含艰辛的功力,多么希望杨绛先生也翻译了柏拉图四书啊!我整理一下思路,帮助记忆。灵魂不死讨论的四个层次n前提:人是由灵魂和身体组成,灵魂存在是共识n问题:肉身死亡腐败,灵魂无所依就,那么灵魂是否死亡n苏格拉底的观点:灵魂不死n苏格拉底的论证:n第一层: 事物相反相生,事物总是从死亡的东西产生,躯体死亡之后,灵魂会在某个地方呆着,进入新的躯体,形成生命。所以灵魂在人出身之前就存在。现代读者可能要质疑,小婴儿从母体诞生,所以苏格拉底的生来源于死的说法错误。但苏格拉底还有一个前提:如果灵魂不是从死诞生,而是从别处诞生的话,所有东西都会死,那世界会全部凋败,哪里还有活物可以供其诞生呢?那读者又会问:人可以诞生新生命后再死啊,这不就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了吗?但是我们又要回到前提,生命是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组成,母体只形成肉体,而人的生命构成还还有灵魂才是完整的。所以即便是小婴儿出生的时候,也要有不死的灵魂附着在肉体上面,才是真正的生命。而这个灵魂来自于以前那个死去的躯体。有点像转世灵童的说法。第二层:认知即回忆。人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认知是对灵魂纯粹知识的回忆,因此灵魂随身体出生。具象的相等不等同于抽象的相等。我们的灵魂赋予了我们这种抽象的知识,我们的肉体才能察觉到相等性,但我们比较世间物体的时候,总觉得他们不完满,不是完全相等的状态。这种完美的抽象的相等就来自灵魂的纯粹理念世界,正是有这个完美的理念世界的参照,我们才对世界产生认知。所以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实际上是回忆灵魂里存粹的知识并运用。第三:针对学生的问题:灵魂会被吹散吗?苏格拉底说看得见的变化万端,看不见的始终如一。肉体看得见,而灵魂是看不见的,当然始终如一,始终纯粹。苏格拉底认为复合物会分解,纯粹的东西永不改变。灵魂和肉体绑在一起,就会受身体的累赘和误导,那么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是使灵魂获得一种纯粹。当然,人生修为不一样,灵魂的结局也有多种,有被污染的灵魂,屈从身体的欲望,这种灵魂会有看得见的样态,是一团模糊的影子,他们会投生到和他们有相同性格的动物身上去。也有节制的灵魂,他们会投生到美好的生命,而哲学家终其一生追求智慧,不在意身体,他们的灵魂将到更好的纯粹世界。在这里,学生又附加一个问题:如果灵魂不可见,那和音也不可见,是否可以把灵魂比作和音。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同于和音。第一两者和有形物体的关系不一样。没有琴弦,就没有和音。但灵魂是可以独立存在。第二所有和音都是美的,但灵魂有差等,取决于人是否追求至善至美和智慧。第四层:灵魂不可能死,因此灵魂不朽,不可消灭。灵魂赋予生命,和死不相容,是死的反面,所以灵魂不朽。读者可能会问:第一层不是说相反相生吗?这里为什么自相矛盾?苏格拉底说:具象的事物的确是相反相生,肉身死了,灵魂才会解放出来投身到新的肉身上去。但这里指的是灵魂和死,是抽象概念。抽象的概念纯粹的,他们会排斥与之相反的东西。灵魂的本质是纯粹的,当他碰到反面的时候,他也不会改变,他只会要么回避,要么消灭。就如同单数和复数,性质始终相反,不会改变。灵魂和死就是这样,他们相反的概念,既然死就是消亡,那么灵魂就是永生不朽。

斐多读后感 第(2)篇


人不朽,是因为灵魂


这是记录着时人和世人当中最善良、最有智慧、最正直的人——苏格拉底之死的书,是一部关于灵魂,引发人与自己、与高尚的灵魂对话的书。人能理性地思考,才可能有平静的生活;人能安静地面对苦难,乃至死亡,才能勇敢地活着;人不朽,是因为灵魂。


精彩章句及感受:93-95 苏格拉底之死


临终的话:克里,咱们该向医药神祭献一只公鸡。去买一只,别疏忽。


书中注释:有人认为这是服毒后的呓语。最普遍最合理的解释是:苏格拉底不愿疏忽当时希腊人的传统信仰,同时又表示他从此解脱了一切人间疾苦。


我的感受:遗言不是设计,也无法刻意地设计,所谓含义,都是别人因了自己的需要添加的。所以别瞎猜,苏格拉底为什么说这句,而不是另外一句什么话。如果,他只不过是人一生里许许多多句话里面最平常的一句话,可以是这,也可以是别的。这个人就算一个平静、勇敢,很了不起的一个人。当然,也不排除人要满足自己希求一个美好的结局的愿望,就像杨绛说自己留下来的任务之一是打扫战场一样。因此,“别疏忽”这三个字,看作这个高贵的灵魂为自己的人生郑重地写上最好一个标点也可以,就如同苏格拉底谈及的天鹅的歌唱:


天鹅平时也唱,到临死的时候,知道自己就要见到主管自己的天神了,快乐得引吭高歌,唱出了生平最响亮最动听的歌。

斐多读后感 第(3)篇


前提——Dualist:人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組成。


人会死吗?或者按二元論說,灵魂会死吗?

那麽首先,灵魂存在吗?

靈魂會隨著肉體死亡而死亡,還是從凡胎里解脱出来?

如果靈魂可以独立存在,它是只比肉體存在得更久一些還是永恆存在?


斐多篇說,⒈靈魂存在(且不滅)——①因為萬物相反相生,既然存在死,則存在生——生借助靈魂存在而得以实现②因為萬物循環相繼,靈魂存在才能實現不断的往复③認識是記憶,靈魂存在使得我們先有對本質的固有认知,靠感覺而能夠再次拾回记忆

⒉靈魂不滅——靈魂是本质,本質不可分解和破壞。肉體耽于表象和感覺,因而會消散。所以死亡使得靈魂從肉體中解脫出來。

⒊灵魂不朽——相反的概念互相排斥,就连体现相反概念的东西,也一样互相排斥。死的反面是不朽,靈魂和死不相容,所以靈魂不朽。


蘇格拉底的地球也很美。

最后的苏格拉底之死也感动到我了。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