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天下黄花(典藏版)读后感1000字(3)篇
(2019-07-10 00:09:33) 读后感 -
作者:刘震云
《故乡天下黄花》讲述民国初年,北方某村的孙村长被人勒死在土窑里。一桩命案,结下两家世代冤仇,物换星移,更朝改代,谁当村长,贪权贪色,仍是干戈杀戮,血水溅地……一个小小的村落,竟展示了古老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岁月。小说语言洗练幽默,人物故事神韵无穷,充分表达了作家的文学性格。
故乡天下黄花(典藏版)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故乡的眼睛,望出去是天下
同一片土地上的人,经历着最颠簸的时代。
争权,是永无止境的。一代接着一代,只要力量不在自己手中,争夺就不会停止;受苦,是永无止境的。一代接着一代,只要力量在别人的手中,苦难就不会宁息。
“大时代写小人物,小人物现大时代。”小说很典型,但因为太典型了,所以在我看来有点太中规中矩,没有太出彩的地方。但是它的确发人深省,首尾相扣,引人回味,见微知著,引得出对时代和阶级的思考。
看,这土地,这人群。李家先起势,孙家后起势,都是一谷一稻耘出来的,怎的李能心安占了村长百十年,孙可心甘低眉顺眼?到最后谁也不服谁,杀来杀去,命不当命。于是他们的子女也仇气相冲,冲得人向八路军、向中央军、向日本军投靠去了,为的就是个“一口气”。没什么思想觉悟,没什么政治理想,谁对我好就去哪儿、谁看着体面就去哪儿、谁队里没有仇家就去哪儿。最后依旧杀来杀去,还搭上一村的人被日本人剁成骨头泥。解放战争亦如此,文革亦如此,怎么站队,到底帮谁全凭私人恩怨。
村官的担任竟然不凭借能力而是靠基业,后起的心虚又不服,先起的虚高又自恃,中间夹着的观众收得着利好遍两遍倒,收不着了就夹着尾巴跑;投奔去中央军的是看上了他们军服笔挺,白手套一尘不染、投奔去八路军的是因为中央军的队伍里有旧怨仇家、夹在中间的是只要不找我麻烦,亡国又与我何干”的群众;文革时的相争揭发,为的竟然只是给自己博得个“存在感”,还有不甘寂寞大搞联合之闹剧的。
你看,这片土地上,为了出头,笑话他妈生出个笑话,笑话又生了个笑话。而天下亦如是。
利益是战争的根,偏见、自私、无知是它的养分。等这颗畸形的巨树长的枝繁叶茂时,斩不斩断会是一种纠结,斩不斩得断更是一个问题。虽然回答毋庸置疑,但作为土壤的人们都被根系缠紧窒息而无言了。
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的是天下。极端、无知、迷茫、自私、莽撞,虽然迈向美好,但伤痕累累。伤痕无需赘言,痂就是教训的功勋,我们记住,别再跌倒了。
故乡天下黄花(典藏版)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和时代跨度几乎和《白鹿原》完全相同,一个小村庄,孙家李家两个地主,历经袁世凯复辟、抗日战争、国共对战、土改、文革,从最初为了争村长而敌对杀人,到土改时为求自保将土地双手奉上,再到文革被村民批斗抄家,到最后这个时代已没有他们的落脚之地——那就让他们沦为背景吧。到此时,故事讲了一大半,突然更换了主角:村里两个地痞流氓借着时代的东风,变成了村子的掌权人,在随之而来的文革大潮中,他们各领一派互相批斗、殴打,最后发展为全村械斗,死伤无数。
命如草芥,是与那段风雨飘摇的年代的最贴合的词汇。在革命时期,人命像麦子一样一茬一茬被收割,糊里糊涂的、不知所谓的,被收割。
一直不喜欢看人物传记而喜欢看小说,名人的成功有太多的偶然性,而我们这些小人物,才是时代的必然。这本书让我们见到了在时代的浪潮中,有多少不起眼的小人物,被淹没在大浪里,湮没在人世间,就像不曾来过。
而这些萧条瑟缩的小人物,也值得被撰写被记叙,也值得让世界知道,他们曾来过。
故乡天下黄花(典藏版)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这部作品演绎了近百年随着中国农村权力的更迭,映照了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以及人性的卑劣和丑恶……作品名称更特别:初读不太明白黄花为何意,读后,似乎体会到一点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情浓意深难生恨,只叹息~~昨日黄花伤满地……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